银蟠龙纹花瓶,19世纪末,高39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9.5厘米。日本制造。清宫旧藏。此瓶喇叭形口,长颈,球形腹,底有圈足。瓶身捶錾装饰:翻腾的海水中浪花飞溅,一长龙跃出波涛大海盘旋而上,龙身缠绕瓶颈,龙头高昂,短粗的龙角竖立,龙爪擎一晶莹剔透水晶球,寓“龙戏珠”之意。银瓶为一对,是宫中的贡品。每只花瓶皆附有黄条,其上墨书:“小村寿太郎进”字样。银瓶造型美观,纹样细腻生动,镶嵌的水晶球为器物增添了异趣。依器物造型、龙纹特征,再参考黄条上进贡者的身份,应确认银瓶为日本制作,由小村寿太郎贡入清宫。此瓶属宫内的陈设物。清末,乃至逊皇室时期,在宫内各种陈设物中,日本的工艺品有所增多,品种有被称作“七宝烧”的铜胎画珐琅大小瓶、金属类的瓶罐等,它们通过在市场上购得、外国人进贡等多种渠道汇集于宫中,宫人依其器身,将其置于地上,或摆放在长条案与桌子上,以供欣赏。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金属胎珐琅工艺之一。作法是先在红铜胎上涂白珐琅,入窑烧结后,在其平滑的表面以各色珐琅料及金绘画图案,再经焙烧而成。这种工艺晚于錾胎和掐丝珐琅,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欧洲画珐琅工艺的影响下烧制成功的。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妃嫔及宫女的别称。中国古代家具的一种。案面窄而长,案体较高。

文章标签: 工艺 珐琅 表面 金属 日本

猜你喜欢

喀尔喀妇女银鎏金头饰
银鎏金嵌宝石坠饰
方块牌
银蟠龙纹花瓶
银烧蓝头饰
科尔沁妇女头饰
银嵌珊瑚松石刀具(Item b not on display)
喀尔喀妇女银鎏金头饰
铜鎏金革带 (Not on display)
银龙首珊瑚珠手镯
手镯Bracelet
银镂花刀具 (Not on display)
银嵌珊瑚图海一对
簪Hairpin
一套钳子Set of Nippers
带鞘刀具六把
发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