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石高空悬月抄手砚,明,长19.1厘米,宽11.2厘米,厚6.9厘米。清宫旧藏

砚端石制,石质黝黑细腻,石品纹理明显,为旧坑端石。砚为长方形抄手砚式,砚池深凹,池上圆形石眼宛如高空悬月,妙趣天成。砚首侧壁镌刻清乾隆皇帝御制铭:

一月悬高空,有形惟映水。著物则不然,可悟虚实旨。

是砚出旧坑,色白而侧理。鸲眼阔于眉,相映方池里。

其下柱近百,柱柱眼堪指。是为一印千,禅机示些子。

乾隆癸卯御题。

并“比德”篆书小印。砚背面密布大小石柱眼,又称“鸲眼”,巧作成76柱。砚底上首镌刻“眉山苏轼”方印。

此砚因材施艺,成悬月之雅意。砚底石柱眼之多亦颇为罕见。端石产在广东省肇庆市东南烂柯山西麓端溪水一带。肇庆古称端州,此处石料制成砚台称之“端砚”。端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首,是著名的实用工艺美术品。用于书画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自唐宋时即已开采端石制砚。各岩坑所产砚石特点各异,有著名的青花、胭脂晕火捺、蕉叶白、石眼等天然纹理。端石制砚石质之细以达到“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无声、贮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者”为佳品。

砚面贮墨汁处,或称墨池,多为深凹小池。砚池多有富于装饰性者,以安排之巧、形状之奇或纹饰雕刻取胜。端砚石中彩泥形成的石核。如珠似目而称石眼,有活眼和泪眼之别。是端砚石中文人所追求的独有的佳品,也是区别于其他砚石的标志。石眼在端砚雕刻艺术中起着装饰美化作用,具有欣赏价值,历来为人视为珍品。

即皇帝所作的铭文。古代常将功德或鉴戒刻镂于碑版或器物上,后成为一种文体。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次子。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熙宁时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对王安石所行新政有异见,上书神宗,遂被贬谪黄州。元祐间复起用,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绍圣四年(1097年),党争又起,再谪惠州、儋州,最后北还,病殁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风格独具。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擅长行书、楷书,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家数。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为湖州竹派之一。传说他画竹干从地直起至顶,并不分节绘写。尝在试院,兴到无墨,遂用朱笔写竹,后人竟效,称为“朱竹”。能作枯木、怪石、佛像,出笔奇古。论画力主“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并提出“士夫画”(即文人画)之说。传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传世绘画有《古木怪石图》卷、《枯木竹石图》卷(与文同《墨竹图》卷合卷),现藏上海博物馆。著有《东坡七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等。因材施艺是工艺品艺术创作的侧重法则。砚的制作本身是就地取材,砚石的材质美好是砚艺术主要表现,艺人的追求,在砚雕刻中善于利用砚材石料的天然性(包括材质、形状、色泽、纹理、石眼等)使其废料变宝,显瑜掩瑕,突出砚材的本身美感,使之得到美的享受。

猜你喜欢

毛笔
方于鲁文犀照水墨
老坑云纹大圆砚
龙生九子条形墨
江正玄玉墨
澄泥风字砚
天启程君房燕山图墨
程君房天保九如墨
青石鱼子纹长方砚
方于鲁文彩双鸳鸯墨
硬木镂雕仙山问道图笔筒
程君房千岁苓圆墨(黑色)
汪文宪青麟髓墨
蜡印故事笺
程君房墨出青松烟圆墨
刻文嘉山水、项元汴书法紫檀笔筒
萩蝶蒔絵手箱
澄泥蟠螭纹长方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