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嵋松”琴,明晚期,仲尼式,通长120.7厘米,额宽17.1厘米,尾宽13.2厘米。清宫旧藏。琴尺寸如常制,唯面、底及池沼视线可及处均以檀木裁为龟纹样贴于桐木上。池、沼长方形,轸池亦贴格以檀木。琴额底部及周边则于鹿角灰胎上施黑漆,发小蛇腹断纹。金徽仍存其三,紫檀岳尾,轸足与护轸俱失,凤舌系另作镶嵌。琴底龙池上方横刻填青隶书“峨嵋松”琴名,其下方填朱“乾隆御赏”方印。自池上下左右四方直抵双足刻梁诗正、励宗万、陈邦彦、董邦达、汪由敦、张若霭、裘曰修等人琴铭,填以五色,七人俱乾隆朝词臣。其琴铭分别为:峨嵋之松高百尺,老龙鳞,冻蛟脊。摩青霄,伏虎魄。天风来,生两腋。涛声淙淙合音节,戛不鸣,山月白。臣由敦。峨嵋半天,松韵戛然。静言和之,南薰之弦。臣励宗万。峄阳孤桐,蚕丛高松。弦中蜀岭,调里秦封。风生万壑,青出千峰。悠悠余韵,谡谡朝宗。曲终人远,何必扶筇。臣邦彦。三峨古雪明云峰,虬枝偃蹇冰团封。风涛天半铿递钟,雅韵写入清弦中。臣诗正。清晖相照,空翠袭衣。一弹再鼓,猿吟鹤飞。水流花开天风微。臣若蔼。峨嵋顶,松虬然。声谡谡,天籁全。谁其似,蜀国弦。清风发,逸韵宣。金徽转,雅调传。欲相赏,山之巅。臣邦达。万窍俱息涛起空,是何曲调流琤琮。六月不热生凉风,谡谡如卧深山中。绿阴障天望不穷,其巅疑有积雪封。人间此景何由逢,炎歊正剧愁软红,试来静听峨嵋松。臣裘曰修。此即所谓假百衲之一式,唯以檀木为之,尚属罕见。明高濂《遵生八笺》云:“又如百衲琴者,亦近制也……今仿制者以龟纹锦片错以玳瑁象牙香料杂木,嵌骨为文,铺满琴体,名曰宝琴。”此琴亦属此流。年代久远的古琴漆面断纹之一。漆器表面出现的断裂,据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记载,漆器断纹有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等多种,其中蛇腹断最为常见,其特征为“断纹较长,节节相似,如蛇腹下纹”,故名。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位于琴底上方的出音孔称“龙池”。梁诗正(1697—1763年),字养仲,号芗林,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雍正时期探花,官东阁大学士。书法初学柳公权,继参赵孟頫、文徴明,晚师颜真卿、李邕。有《矢音集》。陈邦彦(1678—1752年),字世南,号春晖,一作春晖老人,又号匏庐,浙江海宁人。陈元龙之侄。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进士,官吏部侍郎。擅长书法,尤工小楷,行、草书出入二王,而得董其昌神髓,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康熙四家”之一。著有《墨庄小稿》等。董邦达(1699—1769年,《桐荫论画》定其卒年为1774年),字孚存,一字非闻,号东山,浙江富阳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进士。乾隆二年(1733年)授编修,参与编修《石渠宝笈》、《秘殿珠琳》、《西清古鉴》等书。官至礼部尚书。善书画,书法擅长篆隶,颇得古法,山水宗法元人,善用枯笔。有评者谓其可与五代董源、明代董其昌并驾。他长年服务于宫廷,为乾隆时期著名的词臣书画家。卒谥文恪。汪由敦(1692—1758年),字师苕,一作师茗,号谨堂,一号松泉,浙江钱塘人。清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以庶吉士迁内阁学士,直上书房。乾隆时期授侍读学士,累迁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卒谥“文端”,赠太子太师。记诵淹博,学问渊深,文辞雅正。善书法,以馆阁体著称于时,金川、准噶尔两役廷谕皆出其手。兼工篆、隶。去世后乾隆皇帝赋诗怀旧,命将其书排次上石,名《时晴斋帖》。张若霭(1713—1746年),字晴岚,安徽桐城人。来自官宦世家,祖父张英、父亲张廷玉均为雍正、乾隆朝大学士。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官至礼部尚书、翰林编修、通政司。工绘山水、花鸟,得王榖祥、周之冕遗意。精于鉴赏,品评皇室所藏,颇有见的,与兄弟张若澄同为乾隆朝重要的词臣画家。中国古代织物颜色名。不同时期深浅略有不同,基本介于淡蓝与中蓝之间。

明代万历时人,字深甫,号瑞南道人、湖上桃花渔。今浙江杭州人。戏曲作家,曾任鸿胪寺官。《遵生八笺》为其杂著之一。龟类动物,产于海洋,体长三尺余。形似龟而嘴尖,前足长,背有主甲十三片,重叠如覆瓦,淡黑而微黄有黑斑,胸甲黄黑,性强暴。其甲熟之甚柔,可制工艺品。以其所制笔杆极为珍稀。

文章标签: 乾隆 时期 书法

猜你喜欢

屏幕
黄花梨木方凳
黄花梨木梳妆台
明代“天啓通宝”钱
紫檀木画案
黄花梨木椅
“龙门风雨”琴
紫檀木雕夔龙纹条桌
花梨木方背椅
明代玛瑙雕瓜果松鼠纹带饰
杯子
杯子用葡萄
浮透雕玉兰纹犀角杯
明山茶花犀牛角杯
贴金木雕缠枝牡丹纹带牌
明竹雕人物笔筒
紫檀木镂雕人物花卉纹绣墩
阮晋勇陈
0.13515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