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绣十六应真册,明,每开长28厘米,宽28厘米。清宫旧藏。册页共16开,画稿用白描技法,绣以米色绫为本,以线勾描物象轮廓,略施淡墨晕染,有明代画家吴彬、丁云鹏的人物画风格,笔墨简约而形神兼备,造型多夸张变幻,饶富装饰意趣,运笔遒劲,设色古朴典雅。顾绣刻意追摹画稿神韵,以墨色丝线和滚针技法为基础绣物象轮廓,又有以接针、松针、钉针、刻鳞针、鸡毛针等绣各类形象者,穷极巧变,以传达原作意趣,如十六开应真坐席并非简单地使用编席针,而是以滚针为基础勾勒线条绣制,第十一开的孔雀施以鸡毛针、刻鳞针来表现孔雀羽毛生动的质感。应真流畅的衣纹和生动祥和的面容不仅传达着原作的神韵,展现出顾绣擘丝细过毛发、运针灵活巧变的高超技艺,更体现了绣者绣作时虔诚的心态。山石树木则施笔墨皴染,绣、画合璧,风雅别致。册页每开下方均绣有“皇明顾绣”朱印。《清内府藏刺绣书画录》著录。起源于明代松江(今上海)人顾名世之家,故名。顾名世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官至尚宝司丞,晚年曾在上海九亩地筑园,筑园时得一石,有赵文敏手篆“露香池”三字,故园名“露香园”,顾家刺绣称“露香园顾绣”、“顾氏露香园绣”,或简称“露香园绣”、“顾绣”。

佛教罗汉之别名。意为上应乎真道者。册页的组合形式类似西方绘画中的组画,这种艺术形式在山水画中能够比较完整地展现一个地域不同的自然景观,在花鸟画中可以从多重角度、时节去描绘其自然姿色。在人物画中,可以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故事发生的全过程或细化表现某种道德观念。传统中国画的技法名称,指用墨线勾画物象,不施任何色彩者,名为“白描”。

吴彬(生卒年不详,约活跃在16世纪后期—17世纪前期),字文中,号枝隐头陀,福建莆田人,明万历中曾官工部主事,为明末变形主义绘画大家。其人物、佛像吸收了五代贯休的画法,奇形怪态,或粗劲厚重,或秀雅绵密;山水师法自然而又夸张变形,常画仙山异境,笔法精整,画风奇特,独具一格。丁云鹏(1547—1628年尚在),字南羽,号圣华居士,休宁(今安徽休宁)人。善画人物,佛像,尤工白描,兼能山水。早年人物画用笔细秀严谨,取法文徵明、仇英,后变化为粗劲苍厚,自成一家。所作题材多为罗汉、观音大士和历史人物故事等。又能作山水,近吴门文氏,偶用米法写山,处处臻妙。并绘制了不少书籍插图,对当时木版刻画艺术具有一定影响。
滚针绣是两线紧『0525』,连成条纹,线条长短一律,但转折处针脚要略短,以便转折自如。第二针在第一针的中间处落针,将针迹藏在第一针之下,第三针在第二针的中间处,即紧接第一针的末端落针,依此类推。中国传统刺绣基本技法之一。接针用于条纹绣,后针衔接前一针末尾,连结成条形。适用于绣文字、孔雀羽毛、鸳鸯及鸭子的头部羽毛等,可作为缠针补充针法。

刺绣技法之一。采用直细绒线条绣,绣时先从外向内起针绣,在中心落针,按顺序绣成圆形,绣线要参差错落,似风车形。将绣成的线条钉牢加固的一种针法。其针法简单,即将绣好的长绒丝线条一针钉紧,以使线条整齐。传统织绣针法之一。先用长直针平铺为底,再在其上绣鳞羽形状,因形似鱼鳞,故称刻鳞。此种针法所绣线条形似鸡毛,适于用以刺绣图案中建筑构件的转角处和尖瓣小型花。其绣法以人字形线条排列而成。可分交叉形、稀针交叉形、人字形3种绣法。《周礼》官名,掌管王室库藏。清代内务府简称“内府”,管理皇家事务。清代中央修纂图籍的管理机构——武英殿修书处隶属内务府管辖,故武英殿刊刻的书籍或翰林编修们缮写刊刻的图书习惯上称为内府刻本或内府写本。

文章标签: 线条 技法 内府 针法 人物画 白描 传统 山水 人物 顾绣

猜你喜欢

佛经封面_Sutra Cover 157339
帷幔_Valance 25259
佛经封面_Sutra Cover 157320
佛经封面_Sutra Cover 157640
佛经封面_Sutra Cover 157624
帷幔_Valance 25258
佛经封面_Sutra Cover 157615
佛经封面_Sutra Cover 157333
佛经封面_Sutra Cover 157318
韩希孟顾绣花卉虫鱼册
佛经封面_Sutra Cover 157637
孝端皇后凤冠
佛经封面_Sutra Cover 157638
佛经封面_Sutra Cover 157334
佛经封面_Sutra Cover 157636
佛经封面_Sutra Cover 157658
佛经封面_Sutra Cover 157337
佛经封面_Sutra Cover 157323
0.09127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