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留青柳荫洗马图笔筒,清,高13.7厘米,口径最大9厘米。清宫旧藏。笔筒天然卷书式,截面近乎“凹”字形,左右对称,曲线流转,于选材上煞费周章。器口沿镶嵌文竹一周,颜色和谐,过渡自然。底部保留原有竹节之横膈,略加修饰,风格朴素,非人工雕凿可得。笔筒外壁以留青法表现柳荫洗马情景。画面于弧突部分如画卷般徐徐铺展,柳树旁,溪岸上,三匹健马,或立,或卧,神态悠闲,动势准确。溪水中一人高挽裤脚,手牵缰绳,马则伸颈缓步,意态踌躇。以凹入部分为界,与浴马图相对的是一马垂首隐身于山岩之后。笔筒造型别致,为装饰图样增添了变化之妙。此器留青工艺极精,能于薄薄的青筠中区分出多个层次,表现物象的透视关系。某些局部的处理,如柳条、马尾、溪水等部分,都有其独到之处。特别是旋涡辅以阴刻,草木杂以浅浮雕,树干上略加染色等,多种技法的配合,为此器增色不少。竹雕的一种手法。其作法是利用竹子表面的光亮外皮刻出花纹图案,再把无用的外皮剔除,使表皮形成浅浮雕式图案,谓之留青皮或留青。

文房用具,插放毛笔之用。流行于明清两代,器形似筒状,另外也有方形、束腰形、竹节形等式样。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斗彩等品种。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又有“翻黄”、“贴黄”、“反黄”、“竹黄”等称谓。其工艺是在木制胎骨上贴以经过处理的竹内壁之黄色表皮,形成润泽的器体,还可于其上镂刻花纹。这种工艺本是湖南邵阳地区的民间工艺,后广为传播,清中期后成为竹刻之大宗,尤以乾隆时宫廷所制为佳。即竹之表皮。绘画造型术语,以近大远小的规律科学地展示人物和景物的空间关系和远近层次,达到与现实生活的一致,成为写实绘画的基本法则。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文章标签: 工艺 笔筒 部分 浮雕 表皮 竹节 表面 溪水 绘画 造型 物象 关系 层次 雕刻

猜你喜欢

竹管兰亭赏狼毫笔
御题驼矶石长方砚
端石嘉庆御赏长方砚
澄泥乾隆御制赏砚
青玉管碧玉斗紫毫提笔
青玉龙纹管珐琅斗提笔
铜笔架
叶玄卿世藏真赏定武兰亭圆墨
曹寅恭进黄纸
御制棉花图诗墨
兰亭修褉蓝御墨
兰台精英墨
紫色描金粉蜡笺
端石猫蝶砚
端石双龙砚
乾隆款海水龙纹砚式墨
端石流云吐华日随形砚
竹管兰亭真赏紫毫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