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竹人物题诗方笔筒,清晚期,通高14厘米,长7.2厘米,宽7.2厘米。笔筒四方式,通体包镶文竹,嵌红木底座,四足。在筒身相对的两面以阴刻技法各刻画一人物:一为文士,背向立,戴高巾,斜持拐杖,伛偻腰身,容颜虽只是侧面,但可见须髯及胸,抿唇凸颌,颇显龙钟老态。衣袂轻飏,似有微风吹动,极为生动。衣纹繁复,线条如屈铁,有陈老莲笔意。另一面为一渔人,正向立,粗服跣足,手扶斗笠,钓竿倚于肩上,挺身扬首,面含微笑。两相对比,意味深长。筒身其余二面均阴刻题铭。一为楷书:“昔苍颉创业,翰墨作用,书契兴焉。夫制作上圣立宪者莫先于笔,详原其所由,究察其成功,铄乎焕乎,不可尚矣。庚子四月苍溪王竹民刊。”及“王勋”篆书小印。相对一面为行书:“雕镌精巧,似辽东之仙物;图写奇丽,笑蜀郡之儒生。和卿题。”此器风格清隽,书画皆有可观,文竹镶嵌及阴刻技法尤为精妙,是不可多得的文房佳品。又有“翻黄”、“贴黄”、“反黄”、“竹黄”等称谓。其工艺是在木制胎骨上贴以经过处理的竹内壁之黄色表皮,形成润泽的器体,还可于其上镂刻花纹。这种工艺本是湖南邵阳地区的民间工艺,后广为传播,清中期后成为竹刻之大宗,尤以乾隆时宫廷所制为佳。文房用具,插放毛笔之用。流行于明清两代,器形似筒状,另外也有方形、束腰形、竹节形等式样。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斗彩等品种。包镶指用一般木材造胎骨、以薄片硬木造贴面的家具工艺。即酸枝木,泛指豆科黄檀,属酸枝木类植物。有黑酸枝、红酸枝、白酸枝三种。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陈洪绶(1598—1652年),明代画家。字章侯,号老莲、悔迟,诸暨(今属浙江)人。早年受业于著名学者刘宗周、黄道周门下,1642年曾到北京为国子监生,受中书舍人,内廷供奉,不久即离京南归。明朝灭亡后,为躲避清兵,一度在绍兴云门寺出家为僧,自号悔迟,亦号老迟。后在杭州以卖画为生。工诗,擅画,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其画初受蓝瑛影响,后广泛临学古人,并大胆突破创新,所作人物、花鸟形象古拙,擅用夸张变形手法,独树一帜,为晚明变形主义绘画大师。与崔子忠齐名于南北,世称"南陈北崔"。其画风对后世有巨大影响。著《宝纶堂集》。跣,音险。跣足,意为光着脚,赤足。今四川成都一带,指该器的制作地。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文章标签: 工艺 人物 跣足 文竹 文房 胎骨 技法 影响

猜你喜欢

仿明仁殿画金如意云纹粉蜡纸
汪节庵古泉墨
御制四库文阁诗墨
五彩长方形瓷暖砚
珊瑚色开化纸
蟹青石砚
莘田款端石东井砚
汪节庵书册式墨
青玉绳纹管提笔
端石瓜田砚
叶公侣乐志图墨
松花江石砚
竹管兰亭赏狼毫笔
湘妃竹留青花蝶管紫毫笔
青玉管碧玉斗紫毫提笔
掐丝珐琅夔龙纹暖砚盒
松花江石旭日东升池砚
端石双龙砚
0.12621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