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韦偃牧放图》是北宋画家李公麟创作的绢本水墨淡设色画,是其摹古之作,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全图共画1286匹马和143人,显示了大唐帝国的强盛,充分展现了原作者集群马成势的艺术能力。《临韦偃牧放图》是李公麟唯一的存世之作,弥足珍贵。 [1] 


画作内容

该画卷右上角有李公麟篆书自题:“臣李公麟奉敕摹韦偃牧放图。” [1] 

画中展现了皇家牧场的浩大场景:马倌赶着拥挤的马群在丘陵中鱼贯出现,马匹在平川上散开,自由自在地吃草、奔跑、嬉戏、翻滚。全卷共描绘马匹一千二百八十六匹,牧者一百三十四人,千姿万态,有聚有散,有虚有实,构思非常巧妙,场面也极为壮阔。 [2] 

卷首为起势:在高原、坡谷、台地、大川、溪流穿插的牧场环境中,开端几个牧者驱赶着一大群马匹如潮水般蜂拥而来,马嘶人叫,热闹异常;此时诸马刚从圈里放出,兴奋异常,互不相让,奋蹄向前,把观者的视线引向前方,然后紧接着是一大批策马的马夫,浩浩荡荡地巡视牧场,场面庄严肃穆,气势逼人,这是全卷的高潮。

中段:密密麻麻的马群如潮水涌流一般,自右向左滚动,每匹单马虽小,但一千多匹骏马的动作、情态却千变万化,无一雷同,有的低头觅食;有的追赶嬉闹;有的狂欢奔跑;有的就地翻滚。放牧的官吏、牧人也动作各异,或乘骑;或徒步;或扬鞭;或执缰;或倚树休息;或赶马过冈;或衣冠整肃;或赤足敞怀,身份、气宇自有区别。马匹不管是奔驰、跳跃、缓行、觅食、就饮、嬉戏,还是伏卧、滚尘、昂首、回顾、嘶鸣,皆各具生意,灵动自然,极富生活气息。

后段:逐步转入悠扬闲静的尾声,那些上千匹出马厩的马群,经过一番激昂亢奋的奔腾后已显疲倦不堪,有的怡然自得地斜卧在地上;有的三五成群地渐渐消失在垄壑沟坡里,星星点点,远近错落,时隐时现。全卷的气势由雄强刚劲转化为柔和平缓,构图从密集紧凑渐变成疏松流畅。 [3] 

画卷的右上角有作者篆书自题:“臣李公麟奉敕摹韦偃牧放图。”本幅、后隔水都有清乾隆皇帝御题,拖尾有明太祖朱元璋跋,钤有北宋“宣和中秘”、明“万历之玺”、清“蕉林藏书画印”等近40方印玺。 [4] 

朱元璋题跋:“朕起布衣十有九年,方今统一天下……其间跨河越山,飞擒贼侯,摧坚敌,破雄阵,每思历代创业之君,未尝不赖马之功……今天下定,岂不居安思危,思得多马,牧于野郊,有益于后世子孙……” [5] 

乾隆题诗:“薄言驷者锦绣张,饮秣适性力乃强。筋理肉胀固无数,此中不少骤弭藏。但养其骏弃其驽,驽多骏鲜非良图。兼容并包择贤用,既有伯乐骏岂知。” [6] 

乾隆题跋:“向于卷中见明高帝墨迹,英气飒飒,迸露豪楮,恍睹其仪表。” [5] 

创作背景

《临韦偃牧放图》的母本系唐代韦偃的《牧放图》,可惜今已不存。韦偃是唐代画家韦鉴之子,长安人,他“工山水、高僧奇士、老松异石,笔力劲健,风格高举,善小马、牛羊、平原”,诗圣杜甫曾为韦偃作《题壁上韦偃画马歌》。盛赞其所画骏马之妙。正因为如此,《牧放图》才会在流传到宋代时,引起宋朝皇帝的格外重视,后命李公麟临摹一卷。 [3] 

艺术鉴赏

构图

《临韦偃牧放图》基本保留了原作面貌,可窥见唐代韦偃画马的风采,全卷构图讲究章法,从密集紧凑之态逐渐过渡成疏松流畅之势,变化有致;气势由雄壮刚劲转化为柔和平缓。整个牧场冈坡起伏,溪流隐现,还时见绿树、垂柳、苍松,显得开阔又富意境,马群是依据地势分布,平川密集,坡坳、河畔分散;近景平地人马稠密,远处山丘起伏中,马群又分成前后数列,时聚时散。这些巧妙安排。使人马密集中有空间,繁多而不散乱,浩大场景布置得疏密相间,虚实相生,作品真实、细致、集中、生动地展现了唐代御苑牧场恢宏的放马景象。 [3] 

风格

此图勾勒加淡色,以线条为主,人马勾线洗练流畅,自然随意,显现较多李氏白描法本色特点。画风清劲雅洁,敷色精细而无华贵之气,淳朴温润,十分优雅。 [3] 

画家的布局在起承转合方面颇见功力。卷首为起势,诸马互不相让,奋蹄向前,把观者的视线引向前面的承势,这是全卷的高潮,汇集了一大批策马的圉官和朝臣,正浩浩荡荡地巡视牧场,列阵庄严肃穆,气势逼人。之后的转势和合势逐步进入了悠扬闲雅的尾声,那些最先出厩的马群经过一段激昂亢奋的奔腾后,已是疲惫不堪,有的恬然自得地斜卧在地上,有的三五成群地渐渐消失在垅壑沟坡里,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全卷的气势由雄强刚劲转化为柔和平缓,构图从密集紧凑缓缓变成疏松流畅:群马千姿百态,无一雷同,极富生活气息。画风清劲雅洁,敷色精细而无华贵之气,淳朴温润。画中杂木、坡石多用枯笔淡墨,笔致初具文人情趣。可见,全卷综合了唐代人马画的雄伟气势和宋人画马讲求笔韵的艺术技巧。 [1] 

名家点评

近现代画家张安治:这一幅画虽是宋代的临本,却具有双重的意义,既体现当时对国力复兴的愿望,也反映李公麟的艺术造诣。 [7] 

后世影响

这幅画由于李公麟的名气,再加上表现的马匹众多,场面恢宏,故在画马史上地位卓著。 [8] 

韦偃的《牧放图》已不存世,故李公麟的这件杰作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它既能使今人间接地探知唐代韦偃的艺术成就,又可感受到李公麟的岂术魅力,弥足珍贵。 [9] 

历史传承

《临韦偃牧放图》画好后,宋徽宗将李公麟的《临韦偃牧放图》与韦偃的《牧放图》一并交由宫廷中的内府珍藏。抗日战争中,韦偃的《牧放图》不幸流失日本,又毁于战火。

《临韦偃牧放图》作为皇家收藏,一直被完好地保存在皇宫里。到了明朝,《临韦偃牧放图》被开国皇帝朱元璋喜爱并题跋。《临韦偃牧放图》后来落到了清朝乾隆皇帝的手里。乾隆也对其留下一段题跋。该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5] 

重要展览

2015年9月,《临韦偃牧放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石渠宝笈特展”展览中展出。 [10] 

作者简介

李公麟(1049年—1106年),北宋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州(今安徽舒城县)人。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尤擅画马,人物、道释深得吴道子旨趣,运笔如行云流水,人物造型准确,神态飞动;山水气韵清秀,得王维正传;着色山水追李思训心法。能集诸家之长,得其大成,师法自然,大胆创新,自成一家,被后代敬为第一大手笔、百代宗师。 [11] 

文章标签: 李公麟 韦偃 牧放 牧场 气势 马群

猜你喜欢

西岳降灵图卷
商九老图卷
商九老图
潇湘卧游图乾隆题字“气吞云梦”
明皇击球图卷
商山四皓会昌九老图
法海灵山图册
白莲社图
会昌九老图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
月下五雀图
草书浣花溪图
无花果图
烟岚秋晓图卷
晴春蝶戏图
秋江瞑泊图
教审帖
自书诗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