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双卧造石弥勒菩萨像,北齐天保二年(551年),高47.5厘米。弥勒菩萨头戴三叶冠,系宝缯,身著袒胸衣,肩披披帛,下垂至座,项下饰物,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持莲苞状物,双腿相交,坐于覆莲座上,下有二帝释天相托。素面背光。底为素面长方形基座。基座刻发愿文:“天保二年五月一日,清信士女佛弟子张双卧为亡夫杨早造弥勒下生像一区,举高尺八,愿使亡夫舍秽讬生,得妙净果,并及眷属,居得常乐。”弥勒是佛教造像中的主要神祇之一,以交脚菩萨装形象出现多集中在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等大型石窟中,北魏时期居多。但在河北定州一带,北魏时期的却较少,直至北齐时期才成为造像的主要题材之一,反映出河北定州地区弥勒信仰的独特性。该像1953-1954年出土于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弥勒是梵语Maitreya的音译,意译为“慈氏”,相传生于南天竺的婆罗门家庭,后成为释迦牟尼的弟子。他先于释迦入灭,上生兜率天,释迦涅槃后,他下凡华林园,开三番法会,超度世人,成道为佛,故弥勒又称“未来佛”。菩提萨埵之略称,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束宝冠的带子。它在造像中有多种表现式样,也是断定造像时代的特点之一。

用来缠绕身体的长幅织品。披帛缠绕方法不同,有时对鉴别时代特点有一定的帮助。又名“接引印”。即左手下垂,伸五指,掌心向外。

亦称帝释、天帝释,佛教护法神之一,为忉利天(即三十三天)之主,居须弥山顶之善见城。印身侧面无雕琢,平面施刻印款或无款。

背光指佛、菩萨像背后之光相,常作火焰纹,火焰象征佛、菩萨之智慧。大至分为项光(又称头光)和身光(又称举身光、舟形光)二种,其形式依时代、地方、佛菩萨的种类而有所不同。

也称之为台座、台子、座基、底座,通常是指垫衬在佛座下面的方(长)形石台。也称造像记。指刻于佛教造像上记载造像者姓名、造像时间、造像目的、佛像名称等内容的一种文体。弥勒,译为慈氏,出生在婆罗门家庭,后成为佛弟子,先于佛入灭,上生兜率天内院。弥勒下生是指弥勒上生兜率天后,经过56亿年,降生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向天人说法,超度信众。其主要经典有西晋竺法护译《观弥勒菩萨下生经》、后秦鸠摩罗什译《弥勒下生成佛经》、唐义净译《弥勒下生成佛经》。下生是专指弥勒佛而言。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涅槃后,弥勒由兜率天下凡尘世,继释迦牟尼后成为人间最受尊崇的神祇。其装束多为佛装,表现的是弥勒以佛的身份驾临人间。主要经典为西晋竺法护译《弥勒下生经》、后秦鸠摩罗什译《弥勒成佛经》。宫名。王莽始建国元年,改长乐宫为常乐室。《汉代纪年铭漆器图说》著录夹紵漆盘铭:“常乐大官,始建国元年正月,受第千四百五十四至三千。”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

著菩萨装、坐在台座上、小腿相交的一种形象。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根据弥勒上生经典创造出来的。也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县东南鸣沙山。相传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保存至今的有490余窟,壁画面积45000多㎡,彩塑2400余身,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也称“伊阙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南郊龙门山和香山。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营建时间达千余年。现存窟龛2100多个,造像100000余躯,题记碑碣2700多块。以北魏宾阳洞、古阳洞和唐朝奉先寺艺术成就最高。县名。在河北省的西部、太行山东麓,因在太行山曲之南而得名。秦置曲阳县,汉为上曲阳县,北齐复改曲阳县,隋唐时期屡有更替。境内有北岳庙,汉白玉雕刻从北魏一直沿袭至今,闻名全国。位于河北曲阳县南关,毗邻北岳庙,为北宋时期曲阳著名寺院之一,是在隋朝恒岳寺旧址上建造的,现只存修德寺塔。

文章标签: 弥勒 佛教

猜你喜欢

Funerary Couch(四面之一)Funerary Couch (one of four sides)
跪着的怪物
王和等造石释迦多宝像
奇美拉
刘遵伯造石西方三圣像
北齐北响堂山北窟石雕佛手(石灰岩)
高市庆造石双思惟像
陶彩绘武士俑
観音菩薩立像
北齐南响堂山石窟彩绘石雕佛头像(石灰岩)
奇美拉
韩子思造石思惟像
陶母子卧猪
一个恶魔的图
石造双観音菩薩立像
陶彩绘武士俑2
法练造石双思惟像
0.11215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