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图》是宋代画家李唐创作的绢本水墨淡设色画,此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卷画商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饿死的故事。图绘半山之腰,苍藤、古松之荫,伯夷与叔齐采摘薇蕨之余,正在休息对话的情景。画中正坐一人即为伯夷,他面带忧愤,目光炯炯,注视着叔齐。叔齐一手按地似在说着什么。图中人物刻画生动传神,衣纹简劲爽利,衬托出人物刚直不阿的性格。树石笔法粗简,墨色湿润。 [1] 


画作内容


该图以山石为背景,绘二人在树下席地而坐,进行交谈。二人均束发系巾,长须,着宽袖粗服,穿草履,正面者领口略袒,着力突出了他们高士的形象。二人身侧还置有装薇的篮子和锄头,表示二人采薇而食,采薇是他们身份的象征。图中石壁上有题款两行:“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 [2] 

引首有明代李擢公书“首阳高隐”,拖尾有元宋杞、明俞允文、清永瑆、翁方纲、蔡之定、阮元、林则徐、吴荣光、潘霄汉等题记。本幅钤项元汴、吴荣光等鉴藏印十六方,半印九方,拖尾有诸家藏印五十四方、半印三方。 [3] 

创作背景

历史背景

《采薇图》是一幅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以殷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为题。伯夷和叔齐是殷的诸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兄弟二人出走后先后投奔了西伯姬昌。姬昌死后,其子姬发要兴兵讨伐纣王。伯夷、叔齐叩马谏阻,认为臣子造反、讨伐君王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姬发不听,灭殷后建立了周朝。伯夷和叔齐决心不吃从周朝土地上长出来的粮食,于是隐居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县境),以采食野菜充饥度日,最后双双饿死在山里,临死前还作了一首《采薇歌》以表示坚决不屈的志向。 [4] 

个人背景

李唐初以卖画为生,宋徽宗赵佶朝补入画院,深得赵佶赏识。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高宗南渡,李唐亦颠沛流离,逃往临安(今杭州),以卖画度日。南宋恢复画院后,李唐经人举荐,进入画院,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时年近八十。偏安一隅之耻,家国离乱之悲,让画家感慨万端,他赞扬那些保持气节的人,谴责南宋统治者投降变节的行为。正是在这种心绪下,他创作了《采薇图》。 [4] 

艺术鉴赏

主题

这幅画的主题思想,据跋尾宋杞说:“……且意在箴规,表夷齐不臣于周者,为南渡降臣而发也。”表明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借着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用来讽刺宋高宗南渡后,留在汴京投降金人的降臣而画的。它的含义,用当时历史背景衡量,是有它的特殊意义的。 [5] 

人物形象


李唐的《采薇图》给了一个伯夷、叔齐两人的近镜头描写,浓重的背景环境衬托出两个淡设色的人物。悬崖峭壁间一块坡石,两人相对而坐,周围只有古树山石,远处河流平原离得很遥远,很简洁便将两人隐居的生活环境交代得恰如其分。背向观画者的是叔齐,一手撑地,一手笔划,在很投入地向伯夷说着什么。李唐对伯夷这个人物的刻画非常成功,画中的伯夷面容清瘦,双手抱膝,倚树而坐,胡子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打理,双眉微颦,眼神并没有落在某个实处,似乎在听着叔齐说话,又似乎没有在听,不过目光中的坚定却是不容怀疑的,也许有些无奈,可毫无悔意,整个人物给人一种很平静安然的感觉,他只是在默默地坐着,不露一点声色,不为物喜,不为己悲,前面采野菜的小锄和篮筐还摆在一边,生活的困苦可想而知,可是这位伯夷只是如过去坐在厅堂中一般倚树席地而坐,尊贵依然,坚定依然。 [6] 

技法

作品用笔精练而又富于变化,简劲锐利,线条挺拔,轻重顿挫似有节奏,墨法枯润适中,突出表现了衣服的麻布质感。肌肉部分的用线较为柔和,须眉用笔精细且多变化,显得蓬松软和。背景部分画家用笔较为豪放粗简,老松主干两边用浓墨侧峰,用浓墨细笔勾出松鳞,充分表现出了老松厚重的量感和体积;柏叶点染细密,浓淡变化细微。图中山石用极豪迈的大斧劈皴,以各种不同深浅、枯润的墨色有力涂抹,表现了山石奇峭的风骨和坚硬的质感。画家对树丛中远去的河流轻毫淡墨,近处的山石焦墨浓厚,丰富了画面的空间感。 [7] 

名家点评

清代画家张庚《浦山论画》: “二子席地对坐相话言,其殷殷凄凄之状,若有声出绢素。” [8] 

中国当代画家徐悲鸿《采薇图画册》:“至人物神情之华贵、高妙,是与米兰藏达·芬奇之耶稣与门必藏三勒之使徒同为绘画的极峰。” [9] 

中国当代画家冯骥才《画史上的名作 中国卷》:整幅画大刀阔斧,坚实有力,刚直不阿,气象森然,使人想到李唐作画时激荡的心情。由于他的节操受人尊敬,此画历来颇受珍视。 [10] 

历史传承

《采薇图》在《清河书画舫》,《汪氏珊瑚纲》,《佩文齐书画谱》,《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著录。《采薇图》历经明代项元汴、清代吴荣光收藏,晚清入宫,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11] 

重要展览

2015年4月30日—6月29日,《采薇图》在北京故宫武英殿举办的2015春季书画特展中展出。 [12] 

作者简介

李唐(1066~1150),宋代画家。字唏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初以卖画为生,宋徽宗赵佶时入画院。南渡后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擅长山水、人物。变荆浩、范宽之法,苍劲古朴,气势雄壮,开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先河。晚年去繁就简,用笔峭劲,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画水尤得势,有盘涡动荡之趣。兼工人物,初师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自成风格。并以画牛著称。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 [13] 

文章标签: 伯夷 画家 采薇 人物 叔齐

猜你喜欢

濠梁秋水图
牛图 耕耘图
濠濮图卷
晋文公复国图
秋林放犊图
长夏江寺图卷
松湖钓隐图
江山小景
牧牛图
无题
澄心堂帖尺牍
柳塘牧马图
秋山行旅图
跋苏轼黄州寒食诗
砥柱铭卷
云夫七弟书
明皇击球图卷
墨迹选
0.10906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