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厚帖》页,元,王蒙书,行书,纸本,纵33.3厘米,横58.7厘米。

释文:

蒙顿首再拜

德常判府相公尊契兄,恃在爱厚,輙为禀白:友人林静子山,吴兴人,亦赵氏之甥也。读书博学,多艺能,而未有成名。欲权于彼学中养赡,得三石米足矣。用是求书专注,望介注为祷。斯人年幼而多学,亦公家所当养者。王府君处意不殊此,未由晤会,万冀调攝,以膺峻擢,不具。二月廿四日,王蒙顿首再拜,余控。

帖后钤“也园珍赏”、“世受堂”两方鉴藏印。

无题跋。

《爱厚帖》是王蒙存世的唯一一通尺牍,弥足珍贵。此信写给做官的朋友“德常判府”,内容是举荐他的朋友林静(赵孟頫的外孙),请求给其安排一份工作,并介绍了此人“读书博学,多艺能”等特点。德常,名张经,字德常,金坛(今镇江)人。其父张监、弟张枢与王蒙、倪瓒交往密切。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张经曾任松江府判官,书中称“判府相公”,可知此信应书于至正二十二年以后,是王蒙中年的作品。

此书学赵孟頫,不仅点画转折具赵书规模,结体也仿学极似,且笔墨圆润流畅,风格清劲飘逸。明吴宽《匏翁家藏集》云:“黄鹤山人书,当不在赵魏公下。”

《元诸名家尺牍册》、《石渠宝笈初编》著录。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頫外孙。曾作过元朝小官,元末弃官归隐黄鹤山(今浙江余杭县临平镇)。入明,曾任泰安知州,后因胡惟庸案牵连被捕,死于狱中。工诗文书法,善画山水,为“元四大家”之一。《明史》卷二八五有传。

赵孟頫(音fǔ)(1254—1322年),元代画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宗室,14岁时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入元出仕,曾任翰林侍读学士、荣禄大夫等职,卒赠魏国公,谥文敏。他对诗文音律无所不通,书画造诣极为精深,乃元代的画坛领袖。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他倡导复古,强调“书画同源”,主张师法自然。书法钟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赵构以及历代诸家,篆、隶、真、草各臻神妙。其绘画、书风和书学主张对当代及后世影响巨大而深远。
张经(生卒年不详),字德常,金坛人。其父避地荆溪,筑良常草堂,倪瓒、张雨皆称其“张有道”。元至正丙申年(1356年)张经为张士德所用,官吴县丞,升县尹,除同知嘉定州。壬寅年(1362年)调松江府判官,有德政。倪瓒(1301—1374年),字元镇,号幼霞,别号云林子等,无锡(今属江苏省)人。家境豪富,筑“云林堂”、“清閟阁”,收藏图书珍玩。工诗文,善画山水、竹石,长于书法,谙熟音律。中年以后,既信奉道教,又崇尚佛学,他在诗中自述:“嗟余百岁强半过,欲借玄窗学静禅”。到了晚年,索性卖去田宅,疏散财产,弃家遁迹,“扁舟蓑笠,往来湖泖间”,过着“不事富贵事作诗”的超然于物外的隐逸生活,思想愈加空寂。其山水宗法董源,参以荆浩、关仝笔法,用笔方折,创“折带皴”写山石,画树木兼师李成。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清远萧疏,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画风对明清文人水墨山水画影响颇大。书法从古隶入手,又以二王为宗。后人把他和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四家”。

吴宽(1435—1504年),字原博,号匏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成化八年(1472年)会试、廷试均得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弘治八年(1495年)擢吏部右侍郎。后任吏部左侍郎,改掌詹事府,入内阁,专任典诰。弘治十六年(1503年)进礼部尚书,十七年七月卒于官,谥文定,赠太子太保。行履高洁而自守以正。工诗文,有《匏庵家藏集》。善书法,规模苏轼,自成一格,为明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由乾隆皇帝命令大臣编纂,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二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册;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书中收录的均为清朝宫廷所藏之书画作品。

文章标签: 王蒙 书法 山水 诗文 赵孟頫

猜你喜欢

青卞隐居图
东山草堂
葛稚川移居图
关山萧寺图
具区林屋图
秋山草堂图
太白山图
太白山图卷
太白山图卷一版
字原表目册
楷书杨公墓碑铭卷
书法:诗
迺贤行楷书南城詠古诗帖
邓文原行书近者帖页
行书骑气帖纸本
元 虞集 真书刘垓神道碑铭卷
元 鲜于枢 行书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卷
楷书韩愈平淮西碑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