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宋四家》卷,明,董其昌书,绫本,行草书,纵29.3厘米,横258.7厘米。

释文:

苏、黄、米、蔡。

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头红日照山明。嵩阳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万里情。

绰约新愁生眼底,侵寻旧事上眉尖。问君别后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

陇上巢空岁月惊,忍看回首自梳翎。开笼若放雪衣女,长念观音般若经。

甓社湖中有明月,淮南草木借光辉。故应剖蚌登王室,且莫行沙驻夕晖。

桃李无言趁晚风,黄鹂惟见绿匆匆。人言九事八为律,傥有江船吾欲东。

竹西桑柘暮鸦盘,特地霜风满倦颜。不用使君相料理,只缘尘土少青山。

泛泛五湖霜气清,漫漫不辨水天形。何须织女支机石,且趁嫦娥称客星。

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霜破柑。好作新诗继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欲寻阑槛倒芳樽,江上烟云向晚昏。须唤春风吹散雨,明朝却待入花园。

花未全开月未圆,看花待月思依然。明知花月无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怜。

四家书以苏米为熟境,黄蔡非串习者想当近似耳。

款署:“思翁书付孙广”。款下钤“董其昌印”。鉴藏印钤“隅庵”、“梅釴之印”、“李国松藏”、“高邕仁和”、“孟履珍藏”等。

此卷为董其昌临唐、宋人七言诗十首,其中包括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张旭、周韵等人的诗。董氏在本幅后虽提及临苏、黄、米、蔡书法,但从书风观察,临某一家书体的特征并不明显,这正是董其昌书法创新的一面。他曾云:“临书先具天骨,然后传古人之神,太似不得,不似又不得。”

此卷书法苍劲浑古,奇趣横生,为董其昌晚年所书。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清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梵文(Avalokitesvara)的意译,观世音的略称。其与大势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称为“西方三圣”。又是我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佛典称观音为发大慈悲,即普救世人的大慈大悲菩萨。又作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

亦称“黄莺”、“黄鸟”、“鸧鹒”。鸟纲,黄鹂科。中国常见的为黑枕黄鹂,体长约25cm。雄鸟羽色金黄而有光泽,头部有通过眼周直达枕部的黑纹,翼和尾的中央黑色。雌鸟羽色黄中带绿。幼鸟头部无黑纹,腹部有黑色条纹,直至第三年才逐渐消失。栖树上,营建悬巢于高树枝端。鸣声婉转,常被饲作观赏鸟。主食林中有害昆虫。夏季分布于中国、日本,冬迁马来西亚、印度、斯里兰卡等地。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次子。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熙宁时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对王安石所行新政有异见,上书神宗,遂被贬谪黄州。元祐间复起用,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绍圣四年(1097年),党争又起,再谪惠州、儋州,最后北还,病殁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风格独具。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擅长行书、楷书,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家数。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为湖州竹派之一。传说他画竹干从地直起至顶,并不分节绘写。尝在试院,兴到无墨,遂用朱笔写竹,后人竟效,称为“朱竹”。能作枯木、怪石、佛像,出笔奇古。论画力主“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并提出“士夫画”(即文人画)之说。传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传世绘画有《古木怪石图》卷、《枯木竹石图》卷(与文同《墨竹图》卷合卷),现藏上海博物馆。著有《东坡七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等。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举进士。曾在泉州、福州、杭州等地为官。善诗文。书法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被推为本朝第一,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有《蔡端明文集》。《宋史》有传。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举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升起居舍人、秘书丞、国史编修官。绍圣年间因章惇、蔡卞等党人论实录多诬,被贬为涪州别驾,安置黔州,此后多次被贬官在外,最后至宜州(今广西宜山),死于该地。他曾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学于苏轼门下,被称为“四学士”。他善为文章,长于写诗,尤以擅长书法著称,其楷体字势开张,笔力刚劲;草体盘曲迴旋,变化无方,被誉为北宋四大书家之一,著有《山谷集》行世。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晚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地方官,宋徽宗时任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精书画,绘画擅长水墨山水,作泼墨云山,自云:“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米芾《画史》)创“米家山”。他善用墨法,董其昌评:“老米画难于浑厚,但用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焦墨,尽得之矣。”(《容台别集》)所创“米点山水”意过于形,极富笔墨情趣,使山水之格为之一变。

书法初宗二王、颜真卿,后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用笔变化多端,有“八面出锋”之誉,结体欹侧多姿,具真率自然之趣,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北宋四大家”。

张旭(658—742年),字伯高,江苏苏州人。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为人洒脱不羁,豁达豪放,嗜好饮酒,与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焦遂并称为“饮中八仙”。能诗,长于七绝。工书,精晓楷法,以“急风骤雨之势”的草书最为知名,世称“狂草”。相传每嗜酒大醉,呼叫狂走,下笔愈奇,或以头濡墨而书,如醉如痴,故称“张颠”。他的草书与李白的诗、裴旻的剑舞并称为“三绝”。黄庭坚评其书为“草书之冠冕”。传世书迹有草书《肚痛帖》、《心经》、《醉墨帖》、《千字文》、《自言帖》、《古诗四帖》等。周韵(生卒年不详),宋代杭州名妓。能诗,又嗜好收藏“奇茗”。宋神宗熙宁年间她曾向太守苏轼求情,让她从良。苏轼指着檐前架上所养的鹦鹉,要她以此为诗,她即作七绝一首:“陇上巢空岁月惊,忍看回首自梳翎。开笼若放雪衣女,长念观音般若经。”传诵一时。

猜你喜欢

杜甫谒玄元皇帝庙诗
芳树遥峰图
仿古山水册6张 山水图
仿古山水册
仿古山水册8张
仿黄子久江山秋霁图卷
仿宋元人缩本画跋册14开86
封泾仿古图
临米芾方圆庵记
草书李太白诗卷纸本
石湖八绝诗卷纸本
草书唐诗二首纸本
扇面
致若容札(卷)纸本
草书五言律诗四首卷 绫本
行书忆过中条山语轴 绢本
草书手卷
楷书敬斋箴页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