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山鸟图》是传为南宋林椿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1] 

《枇杷山鸟图》中,硕大的枇杷叶和成熟的果实,在盛夏的阳光中金碧璀璨,闪烁着诱人的魅力。俊俏的小鸟立于枝上,伸着尖细锋利的嘴巴,紧瞅着爬在枇杷上的蚂蚁,生动细密的构图,使画面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作者以精雕细刻的画笔,对花果、鸟、虫的形象都作了生动的描绘。小鸟娟秀的形态,光洁的羽毛和那炯炯有神的紧盯蚂蚁的眼睛,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就是小如针孔的蚂蚁,它的头尾足须都画得清晰可见,说明了作者扎实的写生功力。 [2] 


画作内容


画面描绘江南五月,成熟的枇杷果在夏日的光照下分外诱人。一只绣眼鸟翘尾引颈栖于枇杷枝上正欲啄食果实,却发现其上有一只蚂蚁,便回喙定睛端详,神情生动有趣。

本幅鉴藏印有:“宋荦审定”朱文、“宣统御览之宝”朱文。裱边旧题签:“宋人画枇杷山鸟。” [3] 

创作背景

宋代花鸟小品大多为团扇和斗方,其构图形式大多为折枝构图。与全景式构图不同,折枝构图的特点是截取描绘对象最精彩的一部分入画,如花草的一枝或两三枝,并且对所选取的实物进行艺术处理,使其与外界有联系,《枇杷山鸟图》就采用了这样的构图方式。 [4] 

此幅作品无名款,旧题为林椿作,也有人认为作者并不是林椿。 [5] 

艺术鉴赏

此图绘一折枝枇杷,枝上硕果累累和翠碧叶子,尤其诱人注目的熟得黄透了的枇杷果实,散放着香甜的果味,在盛夏的阳光中焕发出金碧璀璨的光彩,闪烁着诱人的魅力。这画真是一句诗“江南产橘五月黄”的真实写照。枇杷果汁的甜蜜和香味,招来了小鸟和虫蚁对它的青睐。一只长得十分俊俏的“绣眼”小鸟,栖息于枝上。俯视着枇杷果上爬行的蚂蚁,山鸟俯首翘尾,身披华丽的羽毛,腹部和颈下部的羽毛呈洁白色,双爪抓住枝上。它伸着尖细锋利的嘴巴,好像要给这贪婪者以致命的一击,这是很有趣的情节,画家将这瞬间的镜头,如照相机一样的摄在这幅图上:通过画家的画笔精雕细镂,对花果虫鸟,作出生动的描绘。观者从硕果累累的枝叶和灵动的山鸟身上,可以感受到林椿对自然景物的热爱。 [5] 

形象

该图中小鸟正用眼睛紧瞅着一只爬在枇杷上的蚂蚁,似乎显得既惊奇又羡慕万分,小小蚂蚁,可情态十足,画得清晰可辨,它正在欢快地吮吸果汁。 [6] 

名家点评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李湜:枇杷枝仿佛随着绣眼的动作重心失衡而上下颤动,画面静中有动,妙趣横生。绣眼的羽毛先以色、墨晕染,随后以工细而不板滞的小笔触根根刻画,表现出鸟儿背羽坚密光滑、腹毛蓬松柔软的不同质感。枇杷果以土黄色线勾轮廓,继而填入金黄色,最后以赭色绘脐,三种不同的暖色水乳交融,从而展现出枇杷果成熟期的丰满甜美。枇杷叶用笔致工整细腻的重彩法表现,不仅如实地刻画出叶面反转向背的各种自然形貌,且将叶面被虫儿叮咬的残损痕迹亦勾描晕染得一丝不苟,充分反映了宋代花鸟画在写实方面所达到的艺术水平。 [1] 

历史传承

该图历经清人宋荦、清内府收藏。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5] 

该图经《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十九、《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4、《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晋唐两宋绘画·花鸟走兽卷》、《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绘画编》3等影印;《石渠宝笈·三编》、《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二册著录。 [3] 

作者简介

林椿(生卒未详),宋代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孝宗淳熙(1174—1189)时为画院待诏,赐金带。工花卉、瓜果、翎毛。小品较多,体现自然形态。“花鸟瓴毛师赵昌色轻淡,深得造化之妙”。作品有《葡萄草虫图》《果熟来禽图》《绿桔图》《梅竹寒禽图》《四季花鸟图卷》等。 [7] 

文章标签: 蚂蚁 枇杷果 小鸟 山鸟 艺术 构图 羽毛 花鸟 作者 描绘 故宫博物院 枇杷 果实 画家 中国

猜你喜欢

葡萄草虫图
果熟来禽图
林椿果熟来禽图页
林椿葡萄草虫图页
林椿枇杷山鸟图页
南宋 林椿 梅竹寒禽图纨扇页
名笔集胜册-林椿葡萄草虫图页
宋 林椿 枇杷山鸟图
宋 林椿 葡萄草虫图页
冊頁 24张
诸上座帖 草书
烟岚秋晓图卷
苏武牧羊图
梨花诗 行楷
墨迹选
寒雀图卷
雪树寒禽图
山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