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董其昌书》轴,清,玄烨书,纸本,行书,纵151.6厘米,横56.3厘米。释文: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尝有江南人,寄书家中否。临董其昌。本幅钤“康熙宸翰”、“敕几清晏”印2方。引首钤“日镜云伸”印。鉴藏印钤“石渠宝笈所藏”、“宝笈三编”。此书轴是康熙皇帝玄烨临董其昌书王维《杂诗三首》中的一首五言绝句。玄烨工于书法,酷爱董其昌书,曾将海内董氏真迹搜访殆尽,玉牒金题,汇登秘阁。其一生临写董字甚多,“几余游艺,临摹名大家书卷,多至万余”。此轴即为刻意临摹之本,行笔流畅,结体秀润,几乎保留了原作固有之形神,达到酷似的程度。这与康熙皇帝广博的知识、聪颖的性情及其一生孜孜不倦的勤奋是分不开的。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清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帝王的文章或手书。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中国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由乾隆皇帝命令大臣编纂,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二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册;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书中收录的均为清朝宫廷所藏之书画作品。

西汉高祖四年(前200年),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区柯家寨村西)建造国家藏书机构,以收藏入关所得秦之律令、图籍。其下砌石为渠以导水,如同宫外之御沟,因称“石渠阁”。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诏太子太傅萧望之,诸儒韦玄成、施雠、梁丘临、戴圣、刘向等于阁内讲五经异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时藏秘书于此。此后,“石渠”便成为皇家秘储的泛称。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唐代画家、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他画山水能吸收众家之妙,有接近李思训的青绿山水,也有“踪似吴生(道子)而风致标格特出”的山水松石。其水墨画尤为人称许,与张璪、项容等同为早期水墨画家。王维亦能画人物及佛像。明代董其昌创立“南北宗论”时,把王维推为南宗之祖。宫廷文献名,皇帝家族之谱册,唐代已有,沿及明清。清代每十年续修一次,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存者朱书,死者墨书。宗室记于黄册,觉罗记于红册,并各有满汉文本。男女分记,各记有宗支、房次、封职、名字、生卒年月日时、母族姓氏、婚嫁时间、配偶姓氏,宗室、觉罗中人口变动情况,按上述项目每年造册送宗人府,以便续修时载入玉牒。

文章标签: 书画 董其昌 王维

猜你喜欢

玄烨行书季冬南苑诗轴
玄烨行书除夕书怀轴
玄烨行书五古诗轴
玄烨行书柳条边望月诗轴
玄晔行楷书仿米诗轴
玄烨行书广宁道中轴
玄烨行书冰渡轴
玄烨行书仿董其昌书轴
玄烨行书赵北口诗轴
邓石如行草诗轴
郑板桥 书法纸本
小戎诗册篆书
毛奇龄草书五言律诗轴
何绍基行书题画梅轴
查继佐行书诗卷
王文治行书诗轴
欧阳永叔 隶书卷
王弘撰草书录语轴
0.11508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