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图》是明代画家郭诩创作的一幅纸本墨笔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画是根据白居易的《琵琶行》诗意创作的写意人物画,表现白居易与歌女邂逅相逢的情景。其展现的是绘画之外的书法艺术的风采。丰茂的书法墨韵与简逸的绘画笔趣形成和谐的呼应关系并达到了艺术上的完美统一,体现出中国画注重诗书画相结合的艺术特点 [1]  。

画作内容 

该画作的前三分之二画幅书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全文,后三分之一画幅描绘了白居易与歌女邂逅相逢的场景。 [1] 

该画作下方的歌女侧身而立,头绾高髻,面容清秀而暗含忧伤。她怀抱琵琶,身着曳地长裙,体态窈窕俊美。诗人双手抚膝端坐于旁,神情专注地面向歌女,似乎在倾听歌女诉说其不幸的身世 [1]  。

款署:“清狂画并书。”下钤“仁弘”印,又一印模糊不辨 [1]  。

创作背景

《琵琶行》是白居易文学杰作,是一首叙事体战的长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9),当时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一次秋晚送客浔阳江头,从邻舟上隐隐约约传来忧怨哀楚的琵琶声,寻问得知弹奏者为旧日长安琵琶歌女,故发“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叹,写下长诗《琵琶行》 [2]  。这首诗里白居易的经历打动了画家郭诩 [3]  ,之后郭诩根据《琵琶行》里面的诗意为题材而创作了该画作 [1]  。

艺术鉴赏

构图

该画作构图新颖奇特,占画幅三分之二篇幅的《琵琶行》诗为行草体书写,纵向取势,参差布白,极具宽窄长短之变化;诗题在画幅中起到了令画面充实、平衡、布局更完美的作用,犹如人物活动的衬景,填补了人物上方大片的空白,并通过字距、字体结构的诸多变化扩展了画面的纵深空间,那奔流直下、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也令画面清逸儒雅的意境增添了气魄与力度,从而增强了全画的艺术感染力;画面削尽繁冗,没有任何晕染,仅以简约明了的圆熟线条勾画出诗人与落难中的歌女 [1]  。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有所呼应,笔法流畅,用意精道。突出表现了诗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这一主题,给观者以艺术的感染力 [4]  。

技法

该画作运用工笔白描法,端坐的白居易和抱琵琶侧立的商女,均以细秀流畅的兰叶描勾出,比例合度,情态细致,风格清新淡雅,毫无狂态和逸笔,属于郭诩比较工细的一路画法。然亦透出画家对简逸的追求,如在情节铺叙方面,省却了环境和陪衬人物,着意刻画两位主角,并突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时的情态,笔简而意完 [5]  。

该画作中结字笔画纵横奔放,或断或连,枯润纤秾皆在章法之中。画面削尽繁冗,没有任何晕染,仅以简约明了的圆熟线条勾画出诗人与落难中的歌女,形象高度提炼,笔墨大胆精减,却将画中人物“听”与“说”的神态表现得有声有色,具有感染力,展示出作者于人物画创作上形简神足的深厚功底 [1]  。

名家点评

原国家博物馆资深研究员蒋文光:整个画面不设背景,画家深刻地体会诗意,构思巧妙。作者集中把握人物仪态和性格特征。着重刻画人物的感情变化的一刹那,尤其抓准抓活了脸面和眉角之间瞬息变化,便抓到了人物性格的典型性,更加突出了诗人与歌女“同是天下沦落人”这一主题,给观赏者以艺术感染力。这是此画成功的关键所在,充分说明了作者有善于写实的深厚功力 [2]  。

重要展览

2010年9月3日至11月15日,北京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书画馆举办“故宫藏历代书画展”,展品包括郭诩的《琵琶行图》 [6]  。

作者简介

郭诩(1456—1529年),

字仁宏,号清狂,泰和(今属江西)人。他淡泊仕途,弘治中被征入京师,授锦衣官,坚辞不就。唯致力于诗文书画创作,擅绘山水、人物,笔墨简括,富有情趣,为时人所重,与同朝代的吴伟、杜瑾、沈周称誉画坛 [7]  。


文章标签: 琵琶 白居易 人物 歌女 艺术 画面 诗人 郭诩 画家 画幅 创作

猜你喜欢

郭诩琵琶行图轴
明 郭诩 人物册
明 郭诩 杂画册
谢东山像
明 郭诩 琵琶行图轴
明 郭诩 琵琶行
明郭诩东山携妓图 轴
郭诩竟陵四景图卷
山水立轴
山水册7张
山水圖
仿黄子久江山秋霁图卷
山水物件花卉册13开
达摩祖图卷
风雨归舟图
兰亭图
观音
花鸟精品册 15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