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树德的作品一定会很受西方人欢迎,因为它非常中国也非常现代,既不是熟视惯见的中国传统水墨画,也不是那些图式上非常接近西方抽象主义的中国现代画,在他们看来后者大半是模仿,他们太熟悉这些了,毫无新鲜感,而仇德树是非常特别的面目,独一无二,无物参照,无可攀比。只是不知国内的艺术界将会如何评价他,如果还是扭住“是否中国画”、“有否笔墨”、“水墨跑哪里去啦”等那些陈年八股不放的话,就像当年的刘国松那样,那么争议想必一定会有。

人物生平

仇德树是近百年中国艺术家结社终结后重新结社的组织者。仇德树作品中的“裂变”成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1948年,出生于中国上海;1986年辞去公职,为职业画家。

“裂变”:材质与语言的革新

仇德树从文革起作为“工人画家”开始美术创作,经历过曲折而丰富的艺术历程,而其最突出的贡献,则是利用宣纸这种绘画媒材的渗水性、透明性以及柔韧性,经过“撕裂”,底部上色再打磨,让墨汁或丙烯颜料从宣纸的背后陈出来,再“拼接”叠层,形成一种全新的绘画语言。

这是他早在1982年就发现的表达方式。仇德树从少年时代就师从海派名家王一亭的学生,不仅学会了中国传统水墨的表达方式,也学会了装裱。长期与宣纸打交道,使他在一次散步时观察到地上的石头的裂纹,并想到了将宣纸撕裂。他发现,浸过水的宣纸撕裂后,会出现毛边,这种自然形成的肌理有一种特别的视觉效果,他尝试利用这种独特的纹路与肌理效果创造一种崭新的绘画语言。这里已经没有了传统水墨的笔墨,宣纸本身取代笔墨成为创作语言。

1985年,仇德树应邀到美国波士顿塔苻茨大学做访问学者,对他个人的创作而言经历了又一次“裂变”。在美国各大美术馆考察观摩,尤其在那些抽象作品与原作前,他看到了中国传统水墨的落伍,强烈感受到传统水墨在视觉冲击力上的欠缺。因此,他改变了之前的阴沉灰暗的色调,大胆运用油画创作的丙烯颜料和油画布,打造出色彩丰富的画面效果。

“草草社”:张扬独立精神

仇德树有这样难得的成就,得益于他强烈的独立精神。早在70年代后期,作为卢湾区工人文化馆的专职美工,他曾代表工人画家到北京参加全国性的美术展览。就是在画展上,他意识到那种“高大全、红光亮”的创作模式要改变。文革结束后,“后文革美术”并没有脱离文革美术中的范式,以文化馆为基地,仇德树周围聚集了许多同样期望突破传统的艺术家们,一起讨论如何变革以及变革的方式方法等,“草草社”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立了,参加的艺术家包括袁颂民、姜德溥,郭润林、陈家泠、戴郭邦、曾密、徐英槐、潘飞仑、陈巨源和朱垠嶙等人。

仇德树以“理想主义的独立精神”为“草草社”的宗旨,倡导“独立精神、独特技法、独创风格”。这也代表了那个时代艺术家们的心声。而“草草社”率先实现了他们的理想,打破了“后文革美术”的僵局。在仇德树的倡导下,“草草社”的成员们在各自的艺术领域取得了很大突破,如陈巨源、袁颂民等的水彩试验,为中国水墨的发展在形式的革新上提出了新的可能性。

挑战自我:回归传统

仇德树有一种对革新的不懈追求。从70年代末开始,他尝试过“自然流墨法”、“印章自然拼接法”“力破纸背法”等,同时创作了一些抽象书法。这次展出的作品中就有仇德树早期创作的作品,如书法《风雷》、水墨《从自然到超脱,从黑夜到白天》、《在不安的世界里》等等。“自然流墨法”具体来说,是在湿的宣纸上,让墨在纸上任意的流淌和渗透,墨干后印上未经雕琢的红色石印。这是对传统印章的解构。“力透纸背法”,则是源自他对宣纸的材料特性非常了解。当时,他热衷于水墨的抽象试验。

但是,2000年前后,他又挑战自我,开始思考如何冲出这种抽象表达的樊篱。他开始回归传统,用“裂变”的方式表达传统山水。仇德树认为,中国传统的山水,是中国传统美术最高的境界,也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样式,因此最能表达他的“裂变”的精神,也最能推广他的“裂变”。虽然这是对传统的回归,但不是简单地回到传统的怀抱,而是在经历了这么多次的“裂变”后的返璞归真。媒材和语言上对传统的运用以及内容上的传统回归,让他的作品真正具有了双重性质。

如今,回眸“草草社”当年,他们提出的“独立精神、独特技法、独创风格”在今人看来也许是最起码的常识,但是在当时的意识形态的环境中,提出这些理念需要巨大的勇气,而这样的勇气来自他对艺术的追求。正是他矢志不渝的追求,成就了他在绘画语言上的突破。


文章标签: 传统 中国 水墨 仇德树 宣纸

猜你喜欢

山水
喜上眉梢图
心经
翠微红叶图
百禽图
行书纪念东海海军四十周年
万丈
名画要如诗句读
红叶
龙马精神书法
朱竹图卷
民国拓本始平公造像
万丈 书法
雪岭盘车图
吕云所 书法春晓
无题
二乔牡丹图
紫云阁
0.08212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