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字大颐,自署阿寿 [1]  、寿者。现代画家、教育家。浙江宁海人。 [2] 

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3]  1971年9月5日,潘天寿逝世。

1897年,生于浙江宁海县冠庄村。

1903年,生母病故。是年夏,入村中私塾读书。文章日课之外,喜欢写字,热心于临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插图。

1915年至1920年,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1920年春,参加浙一师进步学潮。夏,毕业,回宁海下正学高小教书。工作之余刻苦自习绘画、书法、诗词、篆刻。 为赵平福(柔石)作《疏林寒鸦》《晚山疏钟》。

1923年春,任教于上海民国女子工校。夏,兼任上海美专中国画系国画习作课和理论课教师。结识吴昌硕、王一亭、黄宾虹、吴茀之、朱屺瞻,画风向吴昌硕接近,由原先的恣肆挥洒向深邃蕴藉发展。作《秋华湿露》等。改"天授"为"天寿"。

人民网评:"潘天寿的画让人感到震动;一个洋溢着生活的情采和趣味,一个勃发着精神的张力和豪气。前者以自然流露为上,后者以刻意经营为工。他一生的奋斗,正与西方美术思潮对中国美术的起伏冲击同时,他认为中外美术的混交,可以促进美术的灿烂发展,但他自己的创作却毕生坚持从传统自身求出新,不伸手向外来因素借鉴。他在风格上和吴、齐、黄的差异,并无超出传统材料工具、表现方式和审美趣味这个统一的大圈。因此,他追求的雄大、奇险、强悍的审美性格,依然未出“壮美”这一传统审美范畴,没有由借鉴西方文化精神而转为崇高性。他是传统绘画最临近而终未跨入现代的最后一位大师。" [7]  熊秉明先生与叶清谈二家艺术,一为潘天寿绘画及书法之美,一为李志敏雄壮瑰丽的草书之美,对其书中独之壮气赞叹不已。 [8] 

凤凰网评:“潘天寿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笔大胆,点染细心。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画面灵动 ,引人入胜。潘天寿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 [9] 

潘天寿,他的作品,其水平毋庸置疑值得称赞,与同时代很多画传统的画家,显然拉开了距离,同时把他放在历史的坐标上,也依然有他的位置、高度和分量,这才是真正走传统中国画一路的大家。( 评论家王进玉 评)



文章标签: 潘天寿 传统

猜你喜欢

水墨小鸟图轴
墨梅
映日
春 蝶
雁荡山花图
黑鸟
杭县农民争交农业税2
杭县农民争交农业税
牡丹图轴
民国拓本始平公造像
花卉图
书法 五言诗
法师罗汉长卷
花卉虫草
对联2 最终修改版
书法 (圣彩虹原始扫描)
法师书法
0.14270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