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祖调心图》是五代画家石恪创作的一幅纸本水墨画,现收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画面展现了两个禅定状态的高僧。其一,头枕屈臂,趴在一只睡虎身上,脸部的五官挤压在一起,呈现了睡眠的神态。其二,弯臂以手托腮,依在自己的右腿上,同样表现了睡眠的神态。但两者有所不同。前者全身依托于睡虎,可谓“沉睡入泥”,生动地表现了高僧达到了酣睡入梦、超脱一切的禅定境地。而后者的头躯则是依托于自身的支撑,入微地表现了高僧若有所思、静心似睡的禅定状态。简而言之,前者突出了一个“静”字,而后者则突出了一个“酣”字。 [1] 


画作内容



此图描绘慧可、丰干二位禅宗祖师调心师禅的景象,慧可为禅宗二祖,双足交叉而坐,上身赤裸,光着脚,他以胳膊支肘托腮,支在自己的右腿上,呈现出了睡眠的神态。丰干禅师头枕屈臂,宽鼻疏眉,趴在一只老虎身上,五官挤压在一起,同样表现了睡眠的神态,但两者有所不同,禅宗二祖的头躯则是依托于自身的支撑,入微地表现了高僧若有所思,静心似睡的禅定状态。而丰干禅师则全身依托于虎,身下之虎也是“沉睡入泥”,生动地表现了丰干禅师达到了酣睡入梦,超脱一切的禅定境地。 [3] 

创作背景

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文化思想的浸润、融化, 到了宋代,禅宗中六祖慧能所提倡的指心见性、立地成佛、不假外求的“顿悟”修行方法已相当普遍,石恪的《二祖调心图》就是于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作的一幅表现这方面内容的作品。 [1] 

艺术鉴赏

此件作品写慧可、丰干二位祖师周心证禅的情境,表现慧可、丰干二位禅宗祖师在调心证禅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精神状态。慧可为禅宗二祖,他在禅宗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画卷中慧可双足交叉趺坐、以胳膊支肘托腮作思考状,胡须似乎多日都没有修理了,衣襟也随意、胡乱地披在身上,给人以不修边幅之感。他双目紧闭,嘴唇似合非合,面目神情非哭非笑,所作人物形象,让人忍俊不禁,但从人物神情中,使观画者可以感受到画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深沉、丰富,将禅境中慧可禅师紧张、绝望、焦虑、旷达以及感伤、愉悦而深邃的精神状态洋溢于画面之上。画面中呈现出来的这一特有的精神意象,对于禅宗僧众以及信佛的信士来说,所引起的震撼、惊讶、疑虑、不安、痛苦、安详、宁静的情感体验是不言而喻的。另一幅画作丰干禅师坐于温驯如猫的老虎背上,人、虎均微闭双目,似正假寐情形。所作丰干禅师人物形象邋遢懒散,一副万事不关心的神情,但从人物的自信、从容、稳重以及微微透露出的清整、肃穆的神态上看,丰干的内心确实又有着无限的大千世界,游戏人生而不离弃人生,怜悯众生而超越众生,在看似诙谐滑稽的神态中,传达出画中人丰富的内心情感。 [4] 

画法

《二祖调心图》简化了笔法,充分发挥了水墨效果,体现了画家“唯面部手足用画法,衣纹皆粗笔成之”的风格。 图中二位高僧的头、脸、手、脚均用淡墨勾出,笔法较为工细,身躯衣纹则以狂草的笔法用粗笔、破笔泼墨画出,一扫而就,再以淡墨渲染,画家把强劲飞动的笔势和潇洒奔放的泼墨结合起来,水墨淋漓,一气呵成。深的地方,浓有光彩,浅的地方,淡有韵味,达到了有笔有墨,笔墨交融的艺术境地,所作不受对象的约束,到了“传神”的高度。 [3] 

名家点评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讲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黄土画派成员陈庆华《西安美术学院教师论文集》:“《二祖调心图》通过空白虚实原理与观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互动,从而营造了一种赏心悦目的审美氛围。” [2] 

后世影响

《二祖调心图》笔墨纵逸,情思轻灵,看上去逸笔草革,不专规矩,一反唐朝以来人物画工笔细腻的调子,实开我国写意水墨人物画的先声。后世南宋梁楷继承石恪画风,加以发扬,于是减笔人物遂风行后世矣。 [5] 

作者简介

石恪,北宋画家。字子专,成都郫县(今属四川)人。后蜀亡,至汴京(今河南开封)。性滑稽,有口辩,擅佛道人物,初学张南本,好作故事画,如《夏禹治水》等。后笔墨纵放,发挥了水墨作用,格调简练洒脱,夸张奇倔,开南宋梁楷减笔人物画的先声。宋太祖赵匡胤时,尝奉旨绘相国寺壁画,授以画院之职,坚辞还乡。时大官腰悬紫金鱼袋,以示显赫,他在《玉皇朝会图》中绘制天仙、神人朝拜行列,却给水府官吏(龙王部下)腰系普通的鱼、蟹水族,招致“诡形殊状,近乎谲怪”的指责。传世作品仅有《二祖调心图》。 [1] 

文章标签: 丰干 人物 水墨 画家 神态

猜你喜欢

二祖調心図
二祖調心図
五代石恪应真画像 轴
草书浣花溪图
双松图歌卷楷书纸本
法海灵山图册
哺雏图
树色平远图
草堂客话图
明皇训储图卷
致杜君长官尺牍(离都帖)
山水图
十六罗汉图
商九老图
商山四皓会昌九老图
行书自书诗卷
月下五雀图
冊頁 24张
0.08084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