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憨山(1924—2000),原名嘘云、一尘,又号轶尘、石父。著名国画大师。被人称作“其诗如白石,字似金农,画则崇尚周颐论词的“重、拙、大”的审美法度,磅礴大气,不阿流俗、独辟蹊径”

王憨山(1924—2000),国画家。湖南省双峰县人。1924年农历11月初三出生在双峰县走马街镇保丰村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先后求学南京美专与杭州国立艺专,拜国画大师高希舜与潘天寿为师,专攻写意花鸟,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曾一朝图成《百雏图》并两次举办了个人画展。1949年夏,回乡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湘乡地方兵团,在兵团宣传部搞宣传工作。九月,去长沙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湖南省军区文工团工作半年,后调省军区战士画报社,任编辑工作两年。于1951年转业地方工作,在湖南省教育厅辖下的幻灯制片厂任美术编辑与中南民族委员会搞少数民族文物展览。1953年回县,先后在永丰镇一完小与双峰二中任教,1956年秋调双峰县文化馆,直至1980年退休。

文化大革命期间,王憨山先生曾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一度进“五七干校”,下乡与修桥修路工地“劳动改造”,但先生忍辱负重,服从安排,于下乡“支农”期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年改变所在生产队的面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举国上下,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先生如获新生,重操画笔,彩染盛世。曾于1984年与王润兰先生合作,卖画集资24000元,尽捐龙田中学扩建校舍。开希望工程之先河。

1985年,先生作品入选省美展,荣获一等奖,自此创作愈奋,夜以继日,最先于1987年5月,在湖南师大艺术系展馆举办个人画展,甚得省内外报刊、专家好评、中央电视台及湖南、广州等省市电视台播放《花鸟画家王憨山》电视专题片,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王憨山画集》。后专题片还荣获1989年全国电视片评奖中的唯一的专题片奖。

1991年,王憨山赴北京中央美院陈列馆举办个人画展,反响甚大。专家教授评论,“这是高层次的东西,低层次的人不一定喜欢,但一个国家需要,否则就没文化了。像陈景润的数学,多少人懂,没有行吗?”还把王憨山先生与艺术大师齐白石先生的艺术相比,鼓励他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中国乃至世界创作更多更美的作品出来,以后,王憨山先生还先后在广州、深圳、台湾高雄、湘潭、株洲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均获得很大成功,好评如潮。为此,1997年,故宫博物院收藏了王憨山先生的两幅力作。2000年6月湖南省美术出版社出版大型画册《王憨山》。

2000年2月12日逝世,终年76岁。

主要荣誉

2001年,其作品《群雀图》入选“百年中国画展”;作品《大吉图》《麻雀图》入选中学美术教材。

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深圳美术馆、中央美院、广州美院、齐白石纪念馆等单位均收藏其作品;

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书画报、湖南日报、湖南电视台、《美术》、《国画家》、《荣宝斋》等媒体均专题介绐其生平及艺术成就。

大器晚成

王憨山选送的美术作品参加省里美展,作品总是在邵阳市(当时双峰属邵阳地区)文化局便被打了下来。

当时的感觉是:要么是先生的作品水准太低;要么是审稿者水准太低,没有眼光,无人识得和氏璧。后来朱剑宇先生点悟:在那个没有文化、没有艺术的特殊年代里,憨山先生满纸漆黑的花鸟鱼虾,不被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草就万幸了,怎能出名获奖?

就这样,憨山先生屈居山野大半生,到上世纪末才“大器晚成”,名震遐迩。

人物轶事

王憨山先生是中国文化中第一个为“麻雀”“平反”的人,他,不从俗,不媚势,不肯争做“明主”的走狗奴才,自甘做“无德无材”、命运卑微的小麻雀,“不随丹凤朝阳去”!王憨山一反屈原在《楚辞》中的审美意象,而又直追屈原那种追求“独立”、不委从时俗的精神,可谓能入其里,出其外,实为屈原以下唯一之人!也是五千年中国文化独一无二的人。

听人讲,王憨山先生曲居双峰乡间,声称“两分写字、两分画画、六分读书”。一个“乡野村夫”能有如此的悟性,实乃非凡。虽然他受尽打压,但是仍然他作为小小"麻雀"也要上天.古人说得好,“诗穷而后工”,“蚌病成珠”,悲惨之际遇难道不正是成就人生之处吗?而我正要告诫“麻雀”们,正视你自己,成材之路就你脚下!

其实,“丹凤”、“麻雀”只是两个符号,它们秉具的文化意义是士人所强制赋予的,“外烁”而已,并无自主的选择权。因此从禅宗来说,“丹凤”也罢,“麻雀”也罢,善恶是非俱不涉,独立而任由之。当然,王憨山先生不是禅师。

作品评价

王憨山,人们只是从他的极具感染力的花鸟画作品中认识他,同时去追寻体会他的艺术境界,探求艺术世界的诸多神韵。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他的意味隽永的书法与乡土气息的题材、独具创见的画法和见解去更近地了解他并熟识他。

他成就是很大的,他的600余件精品和存世千余幅画作、画稿、无不展示他卓越的书画才能。题画文字也清逸雅艳,不阿流俗。丹青水墨,不论是丈八大幅巨制抑或是盈尺小帧精美佳作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

他的书画文质相兼,花鸟长鱼在其笔下点划为精灵,美不可言。联想到他这些意蕴深厚的书画作品在京、广、鹏城、台湾展出所带来的轰动,感到他形同一座大山,让人肃然起敬。

他的飞鹰吧,《沛乎塞苍冥》里,炯炯的凶眼、铁钩似的嘴,铺天盖地的双翅如电光石火,扶摇万里的逼人气势,扑面而来,让人的心灵不得不震撼。

再看他的斗鸡《胜乎、欢乎》里,两只怒发冲冠的雄鸡,在进行疯狂的搏斗!那扭曲的身姿,血红的双眼,虎视眈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样子,使人喘不过气来。是力的表现,火的宣泄!

游虾,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一反白石先生着力表现的晶莹圆润,浅水嬉戏的悠然,专注于虾的坚硬挺拔,翻山倒海的峥嵘。一如《苍海涌波君莫笑,万里烟波笔底生》。先生喜欢从正面画虾,浓墨重笔,恣意挥洒。笔下的虾子,个个是威武雄壮的铁甲斗士,张须舞钳,弹跳搏击,充满动感,充满力度。细细的对比白石先生与憨山先生笔下的虾,愚以为各有千秋,一文一武,一静一动相得益彰地把一种小的生灵,活灵活现,淋漓尽致地表现 在万物之灵的人类面前,不得不使人拍案叫绝!

先生在用笔——更准确地说,是在用笔下充满斗志、充满豪气的生物,表现——或者说抒发自己心中“未受春风一点恩”的不平;抒发先生一生坎坷,郁郁不得志的躁动!抒发先生怀才不遇,“不辞日暮重抖擞”,岂甘沉沦的斗志!也抒发了先生对生活充满了爱的艺术家的情怀。

个人评价

熟悉王憨山的人都说,他朴实、憨厚、真率。我见他的第一印象也是这样:衣着、身形、神态和气质,都像个憨朴的农民。但实际上他不是农民--早年读过南京美专,50年代初当过兵,复员后在县文化馆作美术干部。1980年退休后,也以作画为主(他说画家要"二分写字,二分画画,六分读书"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叙述自己的艺术生活)。所以,他并非没有学过绘画的"农民画家"(或日"素人画家"),而是受过专业训练、长期作基层美术工作的画家。与一般久居县城的基层美术干部不同的是,他退休后回到农村生活,成为一个隐于乡里的画家。原名嘘云、一尘,又号轶尘、石父。一九二四年农历十一月初三生于湖南省双峰县龙田乡保丰村。二○○○年二月十二日逝世于双峰县城。早年师从高希舜、潘天寿,主攻写意花鸟。提出“二分写字,二分画画,六分读书。”主张作画要给足。“墨要给足,色要给足,给足才有分量。”其诗如白石,字似金农,画则崇尚周颐论词的“重、拙、大”的审美法度,磅礴大气,不阿流俗、独辟蹊径。深厚的学养还表现在画作题识上,寥寥数语即融入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切感受,韵味无穷。乡野习见的花鸟虫鱼,在其文质相兼的笔下,都被点化为极富意蕴的雅构。


其作品先后在长沙、北京、广州、深圳、台湾展出,引起很大反响。生前乃湖南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南书画研究院特聘画师,被视为中国花鸟在新时期的大师之一,如一座大山巍然屹立。电视专题片《花鸟画家王憨山》曾在全国各地及国外播放。出版有《王憨山画集》、《论王憨山的写意花鸟》、《憨山世界》及大型画册《王憨山》。二○○一年十月,其作品《群雀图》入选《中国百年画展》。另有作品《大吉图》《麻雀图》入选新世纪出版的中学美术教材。


文章标签: 先生 王憨山

猜你喜欢

不善逢迎耻媚俗
春光万里
雌兔眼迷离
打个山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大吉羊
颠倒乾坤
东风送暖入屠苏
鹅鹅鹅
花卉四屏
紫云阁
蜀道行旅图
书法 乐生堂
翠微红叶图
唐绘手鉴(笔耕园戴泽 牧童图
秋山行旅
喜上眉梢图
龙马精神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