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镜汀(1904—1972.11),男,原名熙曾,字镜汀,号镜湖,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北京,早年学画从清初王石谷入手,并得到近代画家金拱北的指导,吸取了丰富的传统技法,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吴镜汀的作品兼融南北、多法具备,画面有的精谨,有的洒脱,气度雍容,呈现出深厚的绘画修养。作品有《秦岭》、《黄山人字瀑》等。出版有《吴镜汀作品选》

作品

吴镜汀在名师金城、贺履之、俞涤凡、萧谦中的指导下,沿着一条由“四王”特别是王石谷入手,间接上溯宋元名家的轨迹,反复临摹历代名作,不断研习,打下了坚实的传统绘画基础。吴镜汀天资聪明而且十分刻苦,他的作品功力深厚,风格飘逸俊秀。他前半生的作品多以细笔设色,综合运用古人画法,根据自己的体悟,形成了清劲有力的画风。解放后他遍游名山大川,力图以写生求变化,他后期的作品更注重场景气氛的刻画,笔墨着色上绚丽悦目,有时用没骨法,有时用泥金勾勒、金碧罩染,别有一种韵致。

特点

早在入中国画学研究会第二年的成绩展览上,他就以几乎乱真的

临摹作品引起众人注意。在画会诸位名师如贺履之、俞涤凡、萧谦中的指导下,沿着一条由“四王”特别是王石谷入手,间接上溯宋元各家的轨迹,不断研习,打下了坚实的传统绘画基础。其前半生的作品多细笔设色,综合运用古人画法,但能发一己之体悟,逐步形成清劲有力的画风。後期参入写生的作品则更注重场景气氛的刻画,笔墨上多采用马夏笔锋劲力的斧皴,着色绚丽悦目,有时用没骨法,有时用泥金勾勒、金碧罩染,别富韵致。应该说他的新探索基本上仍是在传统笔墨的范围之中,但更倾向于色彩的运用。

[3] 

当代资深山水画家、国画理论家关瑞之先生 [4]  指出:吴镜汀 [4]  先生研习国画的用功程度在近代国画宗师中属于罕见,吴先生认为:画国画就要下“笨功夫”夯实基本功力。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吴先生通过写生锤炼、升华了他的山水画功力,形成了在复杂、巧妙的章法中刻画树石自然形态的骨法,笔墨浑厚而富于纹理表达,成为近代国画家对传统笔墨的重要贡献之一。

据关瑞之先生考证:吴镜汀先生一直致力于中国画的传承和弘扬,他总是在国画、国粹低潮时期出手拯救,他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画学研究会、 [4]  湖社画会 [4]  的早期成员,也是1952年、1953年首批北京书画研究会,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的主要成员之一。

画展信息

书画艺术展开幕 纪念被淡忘的山水画大师

当北京画院策划举办的一系列“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引起美术界关注的同时,梳理一批在北京地区乃至中国画坛极具影响画家的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日前,“灵怀独诣――吴镜汀书画艺术精品展”在该院美术馆开幕。吴镜汀作为北京中国画界重要代表之一,此次所举办的“灵怀独诣――吴镜汀书画艺术精品展”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不仅是对吴镜汀书画艺术的梳理,同时也是对这位逐渐被淡忘的山水画大师最好的纪念。

据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介绍,吴镜汀是一位早有定论的京派山水画大家。他的艺术经历清晰地反映出京津地区中国画发展的历史脉络。其艺术创作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一是青年时期参加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的活动;二是新中国成立以后,1953年至60年代初的写生浪潮成为中国画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活动,也影响了吴镜汀嗣后的创作面貌。

吴镜汀早年的作品,已能兼融南北,画面有的精谨,有的洒脱,呈现出深厚的绘画修养。他晚年和北京画院等单位的画家们合作过一些巨幅山水画,譬如本次展览展出的北京画院收藏的合作画《千岩竞秀、万壑争流》、《颐和园之春》等,是有责任的中国画艺术家们力图赋予山水画以更大的精神与文化内涵的努力。

据悉,展览将持续到7月16日。 [5] 


文章标签: 吴镜汀 中国画 作品 国画 山水画

猜你喜欢

黄山风景
吴镜汀老画家试纸留稿
山水
牡丹花图轴
喜上眉梢
山水
四喜图轴 纸本
百禽图
法师书法
摹顾恺之女史人物卷全图
书法 西泠鸿雪
手稿-ok 副本
民国拓本始平公造像
红枫小鸟图轴
扇面 牡丹
无题
扇面 书法
花卉图
0.1351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