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腰楼观图》是宋代画家萧照创作的一幅绢本水墨画,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右侧,仅画江水、浅滩、远渚、烟树,山间一条小路迂回盘旋,经前峰山腰渡口直抵后峰山巅,临近山巅处有一片楼台亭阁,一登山行人已走近。右下临水山岩上两人指看远方美景;左侧最高峰画得半壁实半壁虚,虚处乃为江上水气所迷,上升成岚,后面还添上几座淡淡峭峰,启人高远不可测的“仰止”之叹。山际径路盘曲,有两人策杖而上,而楼观却深深埋藏在山坳幽谷中。该图近山浓重,远山清淡,又形成虚实对比。 [1] 


画作内容


《山腰楼观图》所描绘的是古人旅游中的一个情景,尤其反映的是文人的行旅之景。画面可以分成两部分,左边为高山巨岩,有相叠的山峰两座,右边是水景及汀渚。山中林木茂盛,后面的山峰映现出一片亭台楼阁,不远的山道上有游人登山,右下方的山岩上绘有两人眺望远方。山中飞泉直下,远山和汀渚呈隐约虚淡之状。 [2] 

作品中名款“萧照”二字楷书于幅中央之树石间,则与《西湖志余》所载相同。另旧亦谓其颇知书,并“以姓名作石鼓文书”。幅内除清宫鉴藏印外,亦有收传印二,一为明内府“司印”半印,一“慧辩知贤印章”则不知为何人所钤,待考。 [3] 

创作背景

萧照青少年时代酷爱书画,经常在山西阳城蟒河一带写生,可以说是这里的灵山秀水滋养了他,为他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他的《秋山红树图》、《山腰楼观图》等很多作品,就是蟒河山水的艺术再现。 [4] 

相传萧照是李唐的弟子,若将《山腰楼观图》与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并列比较,不难看出后者对石块描写的方式为《山腰楼观》所承袭。 [5] 

萧照山水画出自李唐,大致有两种画格:一种是破笔轻灵的画法,把李唐的长钉皴、钉头皴、刮铁皴、斧劈皴,运化得笔致灵动,别有劲硬荒率之趣,这一路恐以小幅为多,如《秋山红树图》;另一种是下笔沉重,皴斫坚硬,墨色浓黑,《山腰楼观图》就属于这一种。 [6] 

艺术鉴赏

主题

整个画面伟峰半壁峭立,山间藏一古刹,树木葱茏,江水曲环,孤舟泊岸,远处山树苍茫离迷,澄江似练,既溶入了北方云山的雄厚,又写出了南国水乡的清雅,以淡墨浓笔将自己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尽情地倾注于画中,反映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意境。 [7] 

技法


此图无论从山石林木之笔法造型,尤以运用秃笔重墨及小青绿设色技巧来看,皆显示出萧氏亦步亦趋地追随李唐,并细谨地诠证李氏技法。也或因在笔墨表现上无法超越前人,萧则在章法上寻求突破,改变北宋主峰鼎立中央位置的固定法式,尝试描绘山峰的侧面。幅中劲峭雄峙的主峰已然旁移,占满全幅右半,山势蜿蜒直上,楼观、瀑泉、山径、树石之布列皆集于右半边,此为画家所表现之“实”处,而山巅由右往左方横向延展则愈远渐虚澹,以烘染代替勾皴,演为远山,另隔岸河坌及烟雾中隐现的丛树和水等,则为画中之“虚”。 [3] 

景物的虚实对比是作品的一大特色,左面近山实,右面远树虚。从中景的峰巅上,画家的笔调即为之一转,用柔顺的湿笔替代了刚劲的干笔,以烘染出云雾掩映远山的迷蒙感觉。最远的山峰,只是淡墨一抹,犹如剪影,却已经表现出空间的无垠。江边远树,画家运用破墨点染,使其时隐时现,雾气淋漓,并且在气韵上与群山呼应接合,构成浑然的整体。至此,笔墨已化成山川灵气,意境极为深远。 [8] 

该图近处隔水作平缓的沙洲树丛在烟雾中隐现。画树近于范宽,劲硬老辣而有姿致;作者多画夹叶树,山巅丛树,虽非夹叶,也点得实中有隙,能从黑里透白,得茂密而松空之妙:山巅亭台楼阁,林木繁密:近景右下方归舟停于泊岸,即右方溪岸开阔平远。两人登上临水高岩,峡谷山路数人抬级而上,其中一人凝目远望,一人遥指对江,隔水烟罩遥岑,陂岸隐约,观者随图中人所指,却可扩大心胸,左侧最高峰画得半壁实半壁虚,实者山石方折坚硬,极见棱角,墨色黝黑,仍为悬崖峭壁;虚者为江上水气所迷,上升成为岚:左侧的高峰山石与右侧的平阔平远的溪岸,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画面左右虚实与山石画法的虚实,使画面更具画趣:景物的虚实对比是此作品的一大特色,稍远处,一条山间小径,蜿蜒曲折而上,掩没于山谷林木之中,通向山巅“楼观”:山顶上楼阁隐现,似闯游人笑语:在画幅中心处,画家精心刻划了两个人,使其立于没入江中的一巨石,伸手指点,沉醉于江边优美的景色。人物虽小,但却尤为引人注目,并点出了此画的主题,画家以笔墨化成山川灵气,意境极为深远。 [9] 

构图

图右下方一舟方舣,两人登上临水高岩,一人凝目远盼,一人遥指对江,隔水烟罩遥岑,陂岸隐约,观者随图中人所指,却可大扩心胸。左侧最高峰画得半壁实半壁虚,乃半为江上水气所迷,上升成岚,后面还添上几座淡淡峭峰,启人高远不可测的“仰止”之叹。山际径路盘曲,有两人策杖而上,而楼观却深深埋藏在山坳幽谷中,这是萧照处理屋木位置的用心处。 [6] 

后世影响

此图布局偏于左半部分,这种取半壁江山的构图方法影响了南宋后期的画家,发展成马远、夏圭的“一角半边”之景。 [10] 

历史传承

该图曾入明内府,后入清内府,经《石渠宝笈三编》著录,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9] 

作者简介

萧照(生卒年不详,活动于1130-1160年),濩泽(今山西阳城)人。生平际遇特殊,颇富传奇色彩。据《续画史会要》载1126年(靖康)中流入太行山为盗,一日掠至李唐,检其行囊,不过粉奁画笔而已。照因雅闻唐名,即随其南渡,唐则尽以所能授之。绍兴中补迪功郎,画院待诏。画山水、人物、舟车、屋宇等,风格酷似李唐,几于乱真,系李之嫡传。 [3] 

文章标签: 画家 李唐 楼观 山巅 林木 远山 山腰 山峰 山石

猜你喜欢

山水图
五位图
松下观瀑
西湖柳艇图
雪堂客话图
坐看云起
临流抚琴图
山水图
松溪泛月图
早春图
波图
鹌鹑图
风雨牧归图
无花果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草书
玲峰鹁鸽图
梨花诗 行楷
雪山行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