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梅山禽图》是北宋皇帝、书画家赵佶所创作的一幅设色花鸟画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1] 

《腊梅山禽图》其绘有一株劲秀挺拔的腊梅;几朵绽放的梅花,枝头上还蜷缩着两只依偎在一起的白头翁,一只鸟扭首顾望枝上的梅花,另一只缩颈微昂首前望,俱皆生动传神。

画家笔墨细致。兰草、梅树、花朵的轮廓,都用工细线条勾勒,枝干的质感用干墨渲染皴擦,花朵则施以明艳的黄色,是典型的院体工笔。但是疏朗的梅枝,分明有着文人画的韵味。 [2-3] 


《腊梅山禽图》其画中绘有一支蜡梅,枝干略弯而劲挺直往上伸展,枝头几点黄梅开放,似乎有阵阵清香袭来。腊梅枝头上的一对山雀相互依偎均向着左侧画面,将观者视线引向画外。枝间还有黄蜂飞。画幅下方有山矾或兰花一支,花朵纯白,含苞待放。

左下有作者以瘦金书体题诗一首,诗云:

“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

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

画作上方钤有“天历之宝”、“奎章阁宝”等印记数方,右下末款“宣和御制并书”花押“天下一人”,上钤朱文“御书”一印。 [4]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其社会经济形态的繁荣推动了绘画创作的发展,尤其是现实主义的写实绘画更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宋代绘画是用极端的写实主义倾向来表达这种科学的探寻精神的,这一时期的画家可说是最为忠实的自然观察者。作者赵佶就是宋代绘画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代表和潮流推动者之一。而他的花鸟画历来被公认为成就最高,作品也最多。风格多样,既有精巧入微、秀丽华美的细笔重彩,也有质朴豪放、野逸天趣的墨花墨禽。《腊梅山禽图》即是其花鸟画传世代表作品之一。 [4] 

另外,《腊梅山禽图》亦有说非赵佶所作。如,现代书画鉴定家徐邦达认为:此幅作品同大多数《宣和睿览册》收入的作品一致,为画院画家代笔之作,虽然上有徽宗题诗,但与真迹与否无关。 [5] 

艺术鉴赏

《腊梅山禽图》其主题显然可从作者的自题诗上得知,诗的头两句是对画面内容的描述,两只白头翁相依落在梅花盛放的枝头,显得安逸轻松,一派和平景象。而在画作中,腊梅以及腊梅下方的山矾看似平常,却是画作的重要背景,点出了画中描绘的时节。腊梅在冬季开花而山矾却是早春开花,画中描绘的时节正好的冬春交接,乍暖还寒的这样一个时间段。画面中,在这样一个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花木禽鸟仍呈现出怡然自得、安逸祥和的状态,营造出了一个让人信服的画面世界。后两句诗点出了画中寄托的徽宗作为“艺术家帝王”的真实心态。“白头”为一语双关,既指画面中白头翁鸟,又利用了“白头翁”在文化语境里代表白首不变的誓约暗合徽宗对书画的喜爱之情。而“丹青约”以比喻始终不渝。“千秋”更是强调了时间的长久。由此可见,诗作中的“禽”、“丹青约”、“千秋”、“白头”与画作中的“白头翁”相互呼应,描述对约定的坚持与坚守,整幅作品呈现出作者对忠贞不渝这种品质的赞赏与追求,特别是对在艰难环境中对信义的坚持的肯定。这样看来,《腊梅山禽图》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对自然物的描绘,其中还隐涵着徽宗的政治理想与对臣民拥有信义这种高尚质的期许。另一方面,这幅画亦可看作徽宗对自身统治的一种赞美和嘉许,“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种高尚道德的歌颂亦是徽宗对自身统治的肯定。 [6] 

构图

《腊梅山禽图》其构图十分简约,却灵动而有趣味。画面上一株腊梅斜出,枝干被山雀所压略弯,但依然劲挺欲直伸,极富弹性,一对山雀一正一背相互依偎倚正相生;而且,其最有特色的是,瘦金体右下题款和左下跋诗以及腊梅根部两丛花草,弥补了因鸟在画中心比重较大而显头重脚轻之弊病。 [7] 

形象

《腊梅山禽图》画作中花与鸟俱皆传神,自然生动。如画作中的兰花,其葳蕤有而生意,滋润淡雅,显出兰花的柔韧婉顺的性格。兰花原是一种风格独异的花卉,它品性坚韧,四季常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生存。风霜凛冽,春寒料峭,依然含苞待放,香气飘逸。亦刻画出兰花与梅之凝寒不惧的相似品格。

再如,梅树枝头上立着两只白头翁,一只鸟扭首顾望枝上的梅花,其形象十分可爱;另一只缩颈微昂首前望,其形象亦逼真自然。二鸟身体成交叉向,鸟眼圆溜溜,显得机警而敏感,似乎一有风吹草动,随时就要腾空而去。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于物理,物情、物态,观察得极细微,所以画作中各种形象塑造得十分适当。 [2] 

技法

《腊梅山禽图》整体来看,其不同于一般的装饰画,充满了活趣,加以双勾笔力挺拔,色调秀雅,线条工细沉着;其腊梅刻画工整,枝干以劲细墨笔钩勒,再用水墨渲染;山雀、萱草均用水墨画出。笔墨的细粗、干湿配合协调和谐。渲染填色薄艳娇嫩,细致入微。白头鸟、梅花、兰花皆精工而不流于板滞,实是工笔画中难以企及的形神兼备、富有逸韵境界。

同时,画作上作者自题诗,富有意境,诗画相配,更是相得益彰。 [6]  [2] 

名家点评

当代画家王祥夫:“当初看这幅画,心里还觉得十分不解,萱草和腊梅在一起开花可以让人理解,艺术既不是自然中物,时序自然可以被打破。但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徽宗笔下的腊梅怎么会是那么多瓣儿,重瓣儿梅可以多瓣儿,重重叠十多层都可以,但梅花的花瓣儿怎么会是尖锐的三角?当时还觉是徽宗的笔误。殊不知却是自己的不对。艺术家的徽宗向来是重写生也提倡写生,关于孔雀升阶先举哪条腿已成艺坛佳话。看了南京的腊梅才知道徽宗的创作态度真是极其严谨。艺术从来都离不了想象,但从来都不能只靠想象来完成。” [8] 

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副教授刘海勇:“此作品画风艳丽,精妙入微。从图中白头翁、腊梅花、水仙的造型表现上来看,不难发现宋徽宗十分重视写生,并且观察细致入微。” [9] 

历史传承

《腊梅山禽图》在北宋时创作完成后即收藏于宫廷中,南宋时被著录于《中兴馆阁录·储藏》中,元代天历年间(1328—1330年)时被元文帝所鉴藏,清代时亦入内府,《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有著录。原藏故宫博物院,后被带入中国台湾,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其所编的《故宫书画集》中有著录。 [10-11] 

重要展览

2011年11月,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名为“精彩100国宝总动员”的特展,《腊梅山禽图》为其中展品之一。 [12] 

作者简介

赵佶(1082—1135年),即宋徽宗,宋神宗赵顼的第十一子、宋哲宗赵煦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历任镇宁军节度使、司空、昭德军节度使等要职。同时他也是一位画家,能书善画,在位期间广收历代文物、书画,亲自主持翰林图画院,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并自创书法“瘦金体”。其存世画迹有《瑞鹤图》《腊梅山禽图》《芙蓉锦鸡图》《池塘秋晚图》《雪江归棹图》等。 [13-14] 

文章标签: 腊梅 徽宗

猜你喜欢

跋欧阳询行书张翰帖
草书千字文
池塘秋晚图
戴胜图
风雨牧归图
芙蓉锦鸡图
行书蔡行敕卷
花鸟图册
楷书秾芳诗帖
五马图
雪江卖鱼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草书
五龙图卷
草书诸上座帖
月下五雀图
无题
水墨写生图
自书诗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