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放棹图》是元朝方从义创作的纸本墨笔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画作画的是中国南方风景名胜之地福建省崇安县西南境内武夷山九曲风光之景。画面右侧一峰高耸,峰下水中一叶小舟徐徐划行,岸上怪石嶙峋,林木丛生其间。笔墨浓润,酣畅淋漓。 [1] 


画作内容

画面右侧一峰高耸,奇峰突起,溪润幽深,登山俯视,众山皆小。峰下一叶小舟在山涧徐徐划行,岸上怪石嶙峋,林木丛生其间。图中山石林木,均以草书笔法勾勒,笔墨浓润,酣畅淋漓,山体则用纵向长线条皴染,以增其峻险高耸之感。 [1] 

本幅右上隶书题名:“武夷放棹”。左侧自识:“敬堇签宪周公,近采兰武夷,放棹九曲,相别一年,令人翘企。因仿巨然笔意图此,奉寄仲宣布,幸达之。至正己亥冬,方壶寓乌石山识。”钤“方壶清隐”印。“至正己亥”为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

本幅钤“卞令之鉴定”、“石渠宝笈”、“陈仁涛”、“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心赏”、“金匮宝藏陈氏仁涛”、“乾隆鉴赏”、“谭”“敬”(方连珠)、“徐安”、“古黔陈少石考藏名迹”、“安氏仪周书画之章”、“式古堂书画”等鉴藏印15方。 [2] 

题跋及款印


创作背景

此图画武夷山景。武夷山在今福建省崇安县西南,绵亘百余里,有36峰、37岩,水流其间,分为九曲,为中国南方风景名胜之地。古代,道家将它称为第十六洞天,是道教活动较为集中的地区。从此图左上所题字可知,该画作是方从义为同道周敬董而作,此图应为方从义晚年(1359年)的作品。 [1]  [2] 

艺术鉴赏

此画可见巨然的笔意,但在方从义的笔下,已成为文人的笔墨游戏,用于个人消遣,在漫不经心的点点写写之中,反映出了名士风度、满洒高傲的精神状态。 [3] 

技巧


画面可见草书般纵逸的用笔,毫无拘谨,极为放纵,如同他飘逸的草书,“写”出了画家无所拘束的自由心态。山石用巨然的披麻皴,但比之要草率得多,或勾或点,或浓或淡。近景的树石与远景的高山,用同样浓重的墨色,而中景的小树石坡却用淡墨轻描,打破了空间的透视规律;中景与高山相接处是三四笔阔笔淡墨,有种虚幻不可言的效果,极具写意性。大片墨色浓淡互渗,对比鲜明。 [4] 

该画笔法松动粗放;中景涧水平阔,意味深幽;远山或用草书笔意勾染奇峰,粗头乱服,灵动飘逸,造境奇险。

名家点评

清代书画鉴藏家安岐:“此图运笔,以草法作画,墨色浓润,足称高逸,(此图)为方壶第一妙迹。” [4] 

历史传承

根据款印可知,《武夷放棹图》先被清廷内府收藏,又被清代书画鉴藏家安岐收藏,又流转到古画收藏家陈仁涛手中。后来古书画鉴定专家张珩从北京买来《武夷放棹图》, [5]  又被张大千收藏。1951年从香港旅居南美前夕,张大千将《武夷放棹图》卖到香港,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从北京赶到香港,买回《武夷放棹图》,现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6] 

重要展览

1951年,徐伯郊从张大千手中低价购得《韩熙载夜宴图》、《潇湘图》、《武夷放棹图》等国宝,随后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行特展。 [7] 

作者简介

方从义(约1302—1393),字无隅,号方壶,又号上清羽士、不芒道人、金门羽客、鬼谷山人,贵溪(江西)人,元末著名道士画家,擅画云山,笔法简洁奔放,善泼墨写意,自成一格。亦工诗文,书法擅长古隶和章草。画山画水极为潇洒自如,师法自然,他的山水画充满道家的思想意趣。传世作品有《白云深处图》《山阴云雪图》《高高亭图》《神岳琼林图》《太白泷湫图》等。 [1] 

文章标签: 武夷

猜你喜欢

高高亭图
云山图卷
崇岡獨眺圖
方从义溪桥幽兴图轴
方从义武夷放棹图轴
元 方从义 白云深处图卷
元方从义云山图卷
风与水:Mi-fei风格的景观
景观
岳阳楼图
多福图
起居平安图
五家合绘卷
雪窗 兰图
墨竹坡石图
春山图
花鸟图卷(全卷二本)
墨竹坡石图
0.1025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