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江待渡图》是元代画家盛懋创作的纸本水墨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绘杂树芦荻、远山秋江的平远风光。近量岗丘临江,高大苍翠的杂树被秋风吹拂,摇曳多姿,茂雁惊飞。岸边树的下一长者携待童席地坐,远望江舟等待渡。远景山起伏连,江面宽固平静,一叶小舟载客正在摇浆缓行。 [1]  此图用笔疏简,画法略近董源。 [2] 


画作内容

此图绘溪山平远,林木萧森的秋江景色。画面的下边彼岸上屹立着数棵树木,枝叶茂密,有的树干十分挺拔,有的树木向左斜,有的向右弯,姿态各异。树下有一老者,携一书童,席地而坐。长者端坐待渡,书童侧身而坐,扭首遥望湖心,企待引渡。

画幅左边有作者自题:“至正辛卯岁三月十又六日,武唐盛懋子昭为卤西作秋江待渡。”画中还有老甫、莹玉庵、俞英等六家题记, [3]  及清高宗弘历于乙酉年(1765年)御题的七言诗一首。 [4] 

创作背景

由该图自题:“至正辛卯岁三月十又六日,武塘盛懋子昭为卤卤作秋江待渡”可知,该图作于卒卯年,卒卯为至正十一年,即公元1351年。 [3]  [4]  可以推断,这幅画是某人委托盛懋绘制而赠送卤西的。 [5] 

艺术鉴赏

该图人物用细笔精描而成,双勾填色,姿态生动,画得惟妙惟肖。上方即远景,山峦叠嶂,绵延起伏,天高气爽,为一派秋色美景。前景的画法,近树描绘精工,墨色凝重而又浓淡相间。一组点树叶,无论其姿态、穿插、叶聚的外形,有条不紊,树叶或用墨笔直接点出,或以双勾阂书,点叶则有阔笔“介”字点,细笔“介”字点,远山上的小树,用阔笔横长,以点笔成形,不着枝叶,显得颇为别致。坡石以柔和的皴线画出山体,然后用水墨晕染;山峦均用披麻皴,皴后再染,染后加点,层次分明,清晰可见,具有立体感。 [3] 

该图构境已化繁为简,只画近树远山。远山与坡陀的画法,有些接近赵孟頫的《洞庭东山图》轴(上海博物馆藏)和《水村图》卷,近树则描绘得具体而微,高大挺拔。 [6] 

此图画法略近董源,又具自身特色。山石披麻中间以乱柴皴,并作适当晕染;树石勾用笔疏简尖硬,简练而带逸致;近处树叶和远方丛林以浓墨点簇或点苔,水墨色阶分明。 [7] 

构图

《秋江待渡图》近景中是六棵不同的树木组成的丛树,处理非常得当。中间的一棵树身高大,树于挺拔。“介”字作叶,浓重茂密,左右以不同点叶的树木分别向两侧展开,构成了丛树的主次、藏露、前后、虚实的变化。 [8] 

名家点评

当代书画家陈振濂:毫无疑问,在前景的这一组点叶树,无论其姿态、穿插、叶聚时的外形,甚至是坡石的大山相倚,还有远山那浓重的苔点,均是出于精到的构思。几乎看不到其中有什么照顾不到的疏忽,一个画家功底深湛而至于此,可谓绝矣! [9] 

历史传承

该图曾经清人耿昭忠,笪重光及清内府收藏。《古缘萃录》著录。 [3]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者简介

盛懋,字子昭,浙江嘉兴人,约活动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7年)。其家世代以画为业,他继承家学,善画人物、山水,风格近董源和赵孟頫,用笔较尖峭繁细,山石多用披麻、解索皴,设色明丽,主体面貌属董巨派系

文章标签: 秋江 画法 远山 姿态 树木 树叶

猜你喜欢

坐看云起图
秋溪釣庭圖
野橋策蹇圖
秋林渔隐图
秋溪放艇图
三峡瞿塘图
山居纳凉图
山水图
松石图
竹枝图
秋山草堂图
老人星赋
山奕候约图
寒林图
云山图卷
松壑层楼图
扶醉图
真镜庵募缘疏卷草书
0.12608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