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毛泽东《长征》诗词反映的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连连失利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被迫举国远征,纵横十一个省,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攻堵击,连续行军一万八千余里,战胜了在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

毛体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词解析

终于胜利到达目的地,与陕北红军会合的事迹。这既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壮丽史诗,又是一幅艺术性的历史画卷。诗的首联,以豪纵的语势,概括地写出了红军在长征中的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的英勇气概,“不怕”“等闲”构成了全诗的主旋律。这是一幅山势逶迤的五岭图。第二联从红军的视觉写出,将五岭、乌蒙这两大高岭、广袤的山脉化小,尽管漫长曲折,只像细浪在腾跃、泥丸在滚动,正因其小,则反衬出红军形象的高大与万难不惧的精神。构成一幅群峰叠嶂的乌蒙图。第三联写金沙江畔,雾气蒸腾,云罩山顶,那呈赫红色的千奇万怪的山峰嵯峨,极为壮观。大渡河上,铁索桥横系两岸,碗口粗细的铁链青光闪闪。这一句领袖用一“暖”一“寒”点染出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自豪感和征服困难的愉悦心情。“暖”为红色调,“寒”为青色调。诗人借助这种视觉向触觉移易的心理通感现象,以显示红军临危不惧的英雄本色,构成一幅描绘惊险场面的大渡图。尾联直抒红军征服大雪山之后的欢乐心情。是一幅展示红军英雄主义的英姿图。《长征》一诗震古烁今,它说明一个真理,艺术源于生活,只有惊天动地的长征壮举,才能孕育这永垂青史的千古绝唱。 [1] 

创作背景

这首《长征》诗词第三句原为“金沙浪拍云崖暖”,后毛泽东采取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元贞的建议改为“金沙水拍云崖暖”,将“浪”改为“水”。这首词有五幅手书:(一)标题为《长征诗一首》诗末写有“毛泽东一九六二年四月二十日”字样(二)诗末写有“长征诗一首”一九六一年一月十四日写字样,(三)诗末有“右长征诗一首毛泽东字样”(四)标题为《长征》诗末写有“毛泽东一九六二年一月十二日为孩子书”字样,(五)无标题,无标点符号、无写作日期,诗末有“毛泽东”的署名。在这五幅手迹中,第三句“金沙水拍云崖暖”都是写的“金沙浪拍云崖暖”。其中一幅人们常见到的,印象最深,艺术水平最高的一幅毛泽东一九六二年四月二十日的这一幅,是后被人改动的。这幅作品是毛泽东60年代成熟的行草代表作,传遍海内外,几乎传遍了中国大地的千家万户。这幅手书是毛泽东赠送卫士长李银桥的作品。一九六二年四月,在毛泽东身边工作18年的卫士长李银桥调到天津工作,李银桥花了一个月工资的钱从北京荣宝斋买了一个很长的折子,请毛泽东为他写字留念。在李银桥全家向毛泽东告别时,毛泽东已写好。李银桥看后非常满意,后又请许多中央首长在折子上题了词。郭沫若又推荐许多著名画家在折子上画了画。康生知道后借去欣赏,在归还时还送给了一幅复印件。后又被河北省省委书记林铁借去看,没等来的及归还,“文革”爆发,林铁被抄家,原件再也找不到了。我们现在所见的这件手迹是当时林铁推荐发表在《河北日报》上的照片。

1965年光明日报发表这幅手迹的时候,将“浪”字改成了“水”字,顺便提一下的是,毛泽东这幅手书赠送李银桥后,人们争相索看,后李银桥发现“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少了一个“索”字,便又拿着折子去见毛泽东,毛泽东笑了笑,提笔在“铁”字旁加了一个小小的“索”字。后来郭沫若看了赞不绝口,夸主席添写的这个“索”字如巧夺天工的神来之笔,即兴在折子后面写了一首律词赞美。

书法特点

评 这是毛体书风成熟后的一件代表作。这件手书采用竖写横幅,行草书体,取大草气势。用笔以中锋为主,兼用侧锋,仍是字体大小参差的风格。共写成正文18行,上款1行,下款3行,共22行。作品从头至尾,大气磅礴、豪迈超绝。用笔圆润遵劲、稍带涩笔、气魄浩大,自然流美。标题“长征诗”三字提笔轻写;字字呈左低右高的侧势,给人以力度和气势。“一首”两字小写,附于“长征诗”右下,显得空灵剔透。接着用方笔写出“红军”,写的奇伟劲悍,“不怕”两字点画顾盼有情,写得坚定有力。接着以夸张猛力扭曲的结构笔画;干净利落地写出“远征难”,“难”字体现出韧性和力量。紧跟着又是重笔泼墨,扭曲字形的艺术手法,再采用方笔写出“万水千山只等闲”“闲”字形体开张,高耸的右竖钩更似擎天之力。从“五岭”到“金沙浪”处,心情略显轻松,用笔轻灵圆转点,笔画细而墨轻,“拍云崖”又变为重墨扭曲,再往后“暖大渡”三字又轻灵平和。字体大涨大落如大渡河水湍流,一泻千里。从“桥”开始一直到结尾,运笔更加开放,速度迅疾,开始出现飞白渴笔,“过后”两字一笔写成,苍渴奔放,象一道分水岭,成为全诗最大的主导字体。再往后“尽开”两字缩小,“开”下方一片空白和“过后”两字形成一种对比,“颜”字独占一行,字下形成全篇最大的空白处,使人联想到“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喜悦心情,最后轻写署名和书写时间。整幅书作在用墨的变化上非常自然,毫无半点造作的痕迹。在通篇墨法中体现出墨分五色的艺术效果,浓淡干渴掌握的笔笔分明。显出毛泽东在控笔、控墨上的能力和超越常人的书法艺术,字的风骨、情韵、墨色可以独擅古今。

2009年9月22日,李银桥去世。生前苦苦寻找的《长征》手迹一直未果。这幅手迹下落成谜。

(“金沙浪拍”的“浪”字,被人改成“水”,、系在同一幅中,“万水千山”的“水”字移植放大而成)


文章标签: 毛泽东 红军 长征

猜你喜欢

岳飞诗满江红
二乔牡丹图
书法 -慎思
书法 中华印刷之光展览
玉堂富贵图
秋山行旅
花卉四条
书法
无题
花卉四屏
名画要如诗句读
水仙图轴
花卉奇石册 十二开
吕云所 书法春晓
法师法帖
横批
册页
法师书法
0.1348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