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山图》为董其昌于1616年10月为金玉检所作,是年董其昌62岁。根据画上的题跋可知,该画于1625年(天启5年乙丑)4月为金玉检转赠相国圣斐,圣斐大喜之下又向董其昌索题,董见此精心之作所赠得人,被圣斐珍爱有加,于是又题云:“此余为金玉检作者,今归圣斐相国,圣斐携之游梁,尝挂之菟园雪台中,烟云词赋,俱为俱养家具矣。乙丑四月之望,玄宰。”这时的董其昌已是七十一岁的高龄的老人了,但题字依然神采奕奕,炯炯有神。

圣斐何人也?尚未查出,但从目前已知的资料可知,董其昌赠圣斐相国的书画作品共有四件,俱为董氏平生精品。1611年董其昌以藏经纸书《别赋》《舞鹤赋》册页二十二开,1625年4月,题赠圣斐丈;是年是月圣斐相国喜得董其昌在1616年为金玉检所作此《秋山图》而请董氏嘱题;1623年10月22日董其昌为其题《山水册》;1632年8月29日董其昌以高丽镜光纸为圣斐作《杂书卷》,这四件作品在《董其昌年谱》中都有记载。由此可见,董其昌与圣斐其人的交情非同一般,不但所赠作品精诣出众,而且可知在近二十年的时间段里不断往还,交谊至深。 

         《秋山图》所用的绢料也卓然不同,它取用于董其昌自制的麦牙黄绢本,据史料记载,董其昌既为一代书画大家,所用绢素纸本均极精心,曾自制麦牙黄绢本用于平生得意之作,而此种绢本目前流传存世的只有两件:其一为上海博物馆收藏,再者就是这件《秋山图》轴了。 

         董其昌曾在其《画禅室随笔》中论画云:“画不可熟”,又说“画须生外熟”。从此画的风格、用笔、设色和构图中均可印证他的画论的实践结果。此作设色轻丽明靓,色墨之间互为融洽又见骨见笔,皴法则一反常见的披麻皴而兼用折带皴的手法,近景的树法则穿插得宜,层次分明,整幅画的境界可称“骨力洞达,气韵超逸”,实是董氏平生少见的奇绝之迹。难怪故宫鉴定专家徐邦达先生“屡屡反覆阅读,真为闻韶之叹。谨题于图侧。” 

          此画历经收藏著录,曾为大收藏家庞莱臣虚斋重宝,收入《虚斋名画续录》卷二,又收录于上海书画出版社《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二卷第654页;人民美术出版社《历代著录书目》第362页;徐邦达编《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第115页;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董其昌》第262页及第291页。以及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董其昌年谱》第109页及164页。董其昌传世作品虽多,然而如上述绝精而特殊的作品却极少见,对于认识董氏的画风,交游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值得重视和研究。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汉族,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明代后期继吴门派衰落之后,山水画派系纷繁,其中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华亭派影响最大。董其昌擅山水,出入董源、巨然、高克恭、黄公望、倪瓒各家,尤致力于倪、黄。他的山水画,大体有两种面貌,一种是水墨或兼用浅绛法,比较常见;另一种是青绿设色,有时出以没骨,比较少见。他十分注重师法古人的传统技法,处处讲求摹古,注重以书法的笔墨修养融入到绘画的点擦皴划之中。他所作山川树石,烟云流润,柔中有骨力,转折多变,墨色干湿浓淡,层次分明,蕴蓄丰厚,拙中带秀,追求生、拙、真、淡的趣味。董其昌对绘画史的贡献,不仅仅是在山水画创作上,更重要的是在绘画理论上。他以禅宗南北宗派为喻,提出了画史上著名的“南北宗论”,以荆、关、董、巨、米氏父子以至元四家的南宗为正统,直接影响了晚明及清代的山水画创作,如清初四王就是其南北宗论的实践者。


文章标签: 董其昌

猜你喜欢

杜甫谒玄元皇帝庙诗
芳树遥峰图
仿古山水册6张 山水图
仿古山水册
仿古山水册8张
仿黄子久江山秋霁图卷
仿宋元人缩本画跋册14开86
封泾仿古图
临米芾方圆庵记
十六应真册(1-18)
大菩贤
蕉林酌酒图
山水物件花卉册13开
行草书登岱诗册
风雨归舟图
清明上河图
斗草图
达摩祖图卷
0.19112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