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渔隐图》是明代画家唐寅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水墨画。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1] 

《溪山渔隐图》中山石耸立,林木茂密,江上小舟数只。图中江干岩岸,杂林疏朗,渔舍水榭坐落于丹枫之中。岸石掩映间,水面舟艇数只,舟上渔人或垂纶放钓,或横笛足,或拍掌击节和歌;屋内则促膝对酌,或凭栏观钓,或策杖闲步。 [2] 

《溪山渔隐图》画法苍古,用笔劲利,设色明艳全画清雅幽丽,神采逼人,堪称为唐寅灵腕之妙品,富有艺术价值。 [2]

画作内容

内容布局

画作的卷首处从岩石间长出的几株怪松,老劲沧桑,枝干虬曲,向水面斜伸出去;水面上波光粼粼,一名渔父正摇橹靠岸;江岸上是一片疏朗的杂树林,几间简陋的茅舍掩映在丹枫之间,一间稍大的茅屋里,两名老者正席地而坐,促膝交谈,稍小的茅屋内,一名童子正在侍弄茶灶,为主人烹煮新茶。

画面的中部江岩峭立,树木繁盛,丹枫、绿树掩映成趣,水面上漂浮着片片红叶,几只小舟在红叶间随意飘荡,舟中之人有的坐在船头把脚泡在清凉的江水中,悠闲地吹着笛子,有的斜靠在船头和着笛子吹奏出的曲调击掌而歌。

画面的最后部分几间茅屋依着江岸建于水面之上,茅屋外,江岸边一名老者执杖而来,身后还跟着一名瘦小的童子;茅屋外的栏杆边,一名男子正凭栏观景,他手里虽握着书卷,眼睛却望向水面;顺着男子的目光望去一支渔船正横在水中,船上的老者正坐在船头,悠闲地垂钓。 [3] 

款跋印鉴

《溪山渔隐图》引首为“渔隐”二字,款“乾隆御笔”,均为行书,钤“乾隆宸翰”朱文印。

其后是乾隆御笔题诗,位置在画卷接近起手处的上方空白,诗曰:“或憩溪亭或漾舟。竿丝原不为槎头。底须姓氏询张孟。总是人间第一流。”己卯夏御题。钤两印:几暇怡情、得佳趣。

而后唐寅的题画诗,与乾隆的题画诗并列,见于卷首的空白处。题曰:“茶灶鱼竿养野心。水田漠漠树阴阴。太平时节英雄懒。湖海无边草泽深。唐寅画。”钤三印:南京解元、伯虎、子畏。

后隔水有王宠、程大伦、陆治、顾德育、居节等题跋五段。

王宠行楷题曰:“六如此卷。苍润蒙密。淋漓畅快。时一展玩。则心与理契。情与趣会。令日从事于车尘马足间者。不无惭负于斯图耶。嘉靖癸未春石湖精舍书。王宠。”钤印:王履吉印。

程大伦题跋曰:“溪亭四面山。杨柳半溪湾。蝉响螳螂急。鱼深翡翠闲。水寒留客醉。月上与僧还。尤恋萧萧竹。西斋未掩关。暖枕眠溪柳。僧斋昨夜期。茶香秋梦后。松韵晚吟时。共戏鱼翻藻。争栖鸟坠枝。重阳应一醉。载菊助东篱。太仓程大伦。”钤两印:程大伦印、半江道人。

陆治行书题曰:“子畏先生此图,画法苍古,出入营丘晞古之间。丹枫黄叶,瀑布流泉,叠渚回汀,悠然映带。诗翁野老,纵谈垂钓,使观者参物外之高踪。豁心情之纡郁,天机流动,泼泼眼底。非先生灵腕之妙。其能若是哉,展卷披对,能忘高山景行之想。包山陆治。”钤一印:包山子。

顾德育行书题跋曰:“湖上即事。镜里南屏空翠流。云中千树隔清秋。长竿只博余年景。不占人间特地愁。波翻晴日乱鸥飞。秋满矶头片石矶。不是昼闲人迹少。自无尘到白云扉。闲理扁舟湖水头。白云遮尽碧山秋。临风一醉无余事。欲采苹花不自由。门柳荫荫湖水平。扁舟来往短桡轻。自炊菰米青精饭。一饱蓑衣待月明。顾德育。”钤两印:亨承、安雅生。

居节行书题曰:“染青烘萃湿未收。连山画出石湖秋。船头仰面吹横笛。明月满身如水流。吴市行歌懒负薪。扁舟原是五湖人。苎萝女子曾游地。到晚云山也效颦。芙蓉楼在碧湖头。高卷湘帘见水鸥。屈膝屏前峰数点。三湘烟树九疑秋。吴王行处锦江山。赐剑人亡白日寒。试上拜郊台上望。满湖风雨一渔竿。白石滩边双鹭鸶。羽毛如雪立多时。船头一缕青烟起。正是天随茶熟时。一卷鱼经一钓竿。年年江渚傍风湍。酒酣月出披蓑。雪满千山生夜寒。牧豕生居节。”钤两印:居节印、士贞。 [4] 

创作背景

这幅《溪山渔隐图》应该是唐寅晚年的作品,此时他人从江西回来,对于仕途希望已万念俱灰,画中的几个情节都隐藏着一些历史典故,比如太公钓鱼、陆羽烹茶等等,通过这些情节和典故作者很含蓄地表达了他的隐逸情结。 [3] 

另外,也有说法《溪山渔隐图》是唐寅为王宠所作,王宠与唐寅、文徵明都是至交,往来当中耳濡目染,于山水画自然有所体悟。由于这种朋友关系,《溪山渔隐图》很有可能是唐寅作为礼品送给王宠的,图中王宠的跋款有“时一展玩,则心与理契,情与趣会”,按语气可知王宠随时可将此作取出欣赏。 [4] 

还有一说为此幅《溪山渔隐图》是“代笔”之作,因在包首上发现贴有“代笔”浮签。后来徐邦达在《重订清宫旧藏书画录》一书中,也将此图卷定为“周臣代笔”。但后又有江兆申指出,从唐寅与周臣两人的画风区别来看,《溪山渔隐图》应是唐寅真迹。 [5]  [6] 

艺术鉴赏

主题

乾隆将《溪山渔隐图》主题概括为渔隐,即隐逸的主题。图中大概通过九个不同的景色和人物活动来表现这个主题:

其一,秋季。渔隐主题的表达需要一个合适的季节。唐寅将整个画面设置为秋天的景色。秋天所具有的饱满又萧索的意味是很适合隐逸气格的表达。

其二,湖海。无论是渔还是隐的主题,都离不开水的题材。唐寅将整个画面设计为一片庞大的水面,一切的主题都将在此展开。唐寅自题“湖海无边草泽深”当即就此而言。

其三,山石。水对隐逸题材的表达只起到了一种衬托的作用。在山水画中,真正表达主题的仍是山的题材,在《溪山渔隐图》中也是如此。湖海中的山石构成了画面的主体。尤其中间一段的山石,自画面中央向左右逶迤伸展,造成山水的错落变化,景色也因此而丰富起来。

其四,树木。在画面第一段起首处是一片由石头构成的山坡,山坡上绘有松树三株,青枫一株,丹枫一株。

其五,扁舟和茅屋。在全卷的开始,在浩淼烟波中,高士驾一叶扁舟,顺流而下,无论离去还是归来,都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此后扁舟的题材在画面当中两次出现,都对主题的深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再说茅屋。茅屋也是画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画中的茅屋虽然简陋,却有如仙居。尤其邻近画面结尾的茅屋,临水而建,八面来风,正是隐居的好地方。

其六,烹茶。茶与酒是历代文人所不可少的。退居山林的诗翁野老,需要它们来体会生活的味道。在画面前段更为简陋的茅屋中,两高士距坐饮茶,促膝而谈。

其七,饮酒。唐寅的题画诗中没有出现酒的字样,但是程大伦的“水寒留客醉”“重阳应一醉”、顾德育的“临风一醉无余事”、居节的“酒酣月出披蓑卧”似乎都提示了饮酒的题材。故可以推测,饮酒的场合是在临水的茅屋之中。

其八,垂钓。垂钓是渔隐主题的重点所在。在画卷后段距离茅屋不远的水面上,有一叶扁舟横行水中。舟中一人行船,一人垂钓。

其九,横笛。对于渔隐的主题来说,横笛的题材也许表达的是高山流水的寓意。知音总是少的。在这件作品中,唐寅将横笛的场景布置在了画面的视觉中心。在孤屿红树下,两只扁舟随水漂流,一高士于舟头濯足横笛,一高士则半卧击节,若有所思。 [5] 

构图

《溪山渔隐图》为一长卷,在构图上,表现为开朗,取景扼要,作者多通过自然留白、烟云分开、墨法调节、拉大浓淡差距等手法,来加大空间感和疏朗感。全卷构图采用三段式。第一段描绘一片生长着丹枫青松的山坡;第二段是全卷的主体,描绘的是溪山的景色和人物的活动;第三段回到自然景物。 [6]  [5] 

色调

《溪山渔隐图》色调洗练,风韵典雅。画中红叶纷纷,落在水波上,飘散在石丛之间,色调特别和谐美妙,透露了不同于当时流行在文人画家之间的色调感。文人画家大都把颜色当作一种装饰品来使用,按照标准法格,作为水墨的不必要的陪衬。在《溪山渔隐图》中,靛青和赭石的渲染却协助岩石建立了实感。 [7] 

线条

《溪山渔隐图》左侧的一块大石画得特别有效果:表面质地线条由短截的墨笔构成。这源自李唐的“斧劈皴”,而且也像李唐一样和半干的“擦笔”同时使用。在重量和实体感上,这些石块要比在其他明画里见到的更有实量感。使用复杂详尽,往往又不安定的手法来塑造层次,是唐寅最喜欢用的画法:例如瀑布右侧的悬崖填满了毫无描绘作用的淡墨笔划,只是在运笔的角度和间隔节奏上,重复下面的水纹而已。其他各处线条则流畅而优雅。 [7] 

名家点评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祝书民:这卷诗画可以说是唐寅的化身。从画风来看,他那酒脱磊落的性格跃然笔墨之间;而就画意分析,则表现出他的落拓无奈,最终把一切荣辱富贵之念付之于渔樵闲话和红叶青波。 [8] 

商洛学院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袁志正:唐寅学南宋院画风格的代表作之一是《雪山行旅》图轴……画的前景主要是枯树三株,枝干是“直”、“斜”、“直”的折法,向上明面微露白色,而暗面特别浓黑,以示雪意。此外《溪山渔隐图》《灌木丛筱图》也是这种风格,特别是《溪山渔隐图》是一幅长卷,分十个部分,是唐寅作品中难得的佳作。 [9] 

研究价值

长期以来,明清江南城市私家宅园以其高超的艺术和技术水平,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精华和代表,人们也常常因此忽略了传统大尺度风景园林的存在和发展。实际上,传统的大尺度风景园林始终存在并且有着比较完整的发展脉络。历代山水画卷常常可以比较清晰地折射出这些园林环境的面貌,通过研究唐寅的《溪山渔隐图》,可以发现明代中后期江南自然山水园林的发展状况。

《溪山渔隐图》从造园角度看,水榭设置十分巧妙,背靠山、依溪水、半掩树下,近可观林木片矶,远可望垂钓烟水。除了建筑,画中的泉石池山有大有小,与造园理论相吻合: “若大若小,更有妙境”,“小仿云林,大宗子久”,确证了园林和山水画之间的紧密关系,叠山掇石多以山水画为蓝本。此卷建筑、泉石、植物造景、人物活动方面刻画细致,画中的渔隐处依山傍水,建筑选址讲究借景原则,且风格简淡,植物高低错落,松树丹枫搭配种植讲究色相变化,人物活动也较为多样,除去士大夫的泛舟、垂钓、吹笛、读书的高雅活动,还有屋内闲谈以及收拾家务贴近世俗的生活表现,整幅图卷展示了漠漠水野、无边湖海的山园水村,奠定了雅致亲切的园居基调。不同于城市私园的精巧华丽,这种以山为边,以水为界的景境,大大突破了城市宅园高墙深院的狭隘尺度,展现了一座无边界的开放园林。这种大尺度、无边界的大美之境是比城市宅园山水格局更大、功能更加完备、境界更为恢弘的中国式的风景园林。

所以,《溪山渔隐图》的研究对于还原中国风景园林历史、完善园林历史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10] 

历史传承

根据王宠题跋《溪山渔隐图》最早或归其所有。画卷结尾处的左下角有“清森阁书画印”,表明此卷在王宠逝后曾归四友斋主人何良俊收藏。此卷在明清之际不知归于何人,后归清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且将之定为唐寅作品中的“上等”。乾隆对《溪山渔隐图》非常喜爱,钤有多方鉴藏御玺,嘉庆和宣统也钤有鉴藏御玺。清亡后,此卷归故宫博物院收藏。1931年,由于“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引发民族存亡之危机感,《溪山渔隐图》随故宫博物院的古物南迁,后来辗转运到贵州安顺。1945年,转到南京。1949年初,《溪山渔隐图》和北京故宫众多的珍贵文物一起,被国民党政府带到了中国台湾,至今一直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5]  [11] 

重要展览

2017年10月4日至12月25日,《溪山渔隐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国宝的形成——书画菁华特展”上展出。 [12] 

作者简介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29岁得中应天府(今南京)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此后以卖画为生。其绘画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各科。画法早年受沈周、文徵明影响,30余岁时拜周臣为师,主宗南宗“院体”一路,后泛学宋元诸家,自成一体。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代表作品有《落霞孤鹜图》、《杏花茅屋图》、《春山伴侣图》、《秋风纨扇图》、《六如居士全集》等。 [13]


文章标签: 渔隐 唐寅 溪山

猜你喜欢

墨梅图
步溪图
草屋蒲团图
柴门掩雪图
风竹图
葑田行犊图
观梅图
红叶题诗仕女图
金昌送别图
云山幽趣图
辋川十景图
九峰寒翠图
百鹤图卷
梅花小鸟
枫溪垂钓图
老迟像
山水图轴
仿古山水册
0.0954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