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清: 公元17-18世纪 说明:艺匠选用一段扁圆筒形竹材,以天然竹节为底,下雕出三足;全器纹饰以「陷地深刻」技法雕成。正面层次简略的山岩为最表层,以深陷技法浮雕主题纹饰︰一舟彷佛正穿越岩壁,一老、一中年舟子在船尾摇橹,山壁右方穿出三分之二的船身,沿着山壁左缘有一侍童露出半个身躯,其前方有三人围坐于方桌旁,苏轼(1036-1101)在前,二客分坐于另两边,三人遥望远方。简略的山壁旁有古松自岩壁内侧左右生长,团形松针散布,近器口处一抹浮云,露出大半明月。另一面简略刻出石纹与激溅的水花。这是一件清前期嘉定地区竹刻作坊的制品。清代前期(顺治朝至乾隆中期,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偏晚),社会上由朝代的变革动乱中逐渐安定,自康熙中后期(1683-1722 )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并渐步入盛世,雍正朝(1723-1735)承续之,至乾隆朝(1736-1795)前、中期达到颠峰。此时竹刻艺术中心在嘉定一邑,「嘉定竹器为他处所无」,而且「非嘉定人不能传此法」。嘉定竹刻不但声名远播,并且声震内廷,「与古、宋磁诸器并重,亦以入贡内府。」嘉定地区的竹刻艺术,自「嘉定三朱」的祖辈朱鹤(1497年左右)创始,父辈朱缨(1520-1587)传承,孙辈朱稚征(活跃于万历1573-1619 年间)发扬,再经直接或间接传袭其技艺的竹人传播,蔚然成风,远近驰名,竹刻制品成为当地重要物产之一,嘉定邑人则是「争相技摹,资给衣馔」。降及清代初年,根据取材部位与器形之不同,嘉定竹人分成两种系统传承嘉定竹刻︰一类是取竹子节间制成酒觚、诗筒、香熏、书尺(镇尺)、楸奁与笔筒(笔尊)等器形,在器表雕刻山水、人物等纹饰,「是就竹之围圆而成,俨然名画也!」这类作品深得时人欢迎,其中以笔筒尤「精绝」,并得到文士的喜爱,例如康熙八年至十二年(1669-1675)前后任职嘉定县知县的赵昕,即曾专为嘉定竹刻笔筒撰写一篇「竹笔尊赋」,嗣后此文被收入康熙十二年(1673)刊本《嘉定县志》卷二十中,金元钰撰辑《竹人录》时,下卷收录前人歌咏有关嘉定竹刻之诗文,第一篇即是这篇赋(并序)。这篇赋中形容嘉定邑人所雕的竹笔筒是︰隐然或层楼复阁,绰约独映;翛然或采药浮舟,徘徊共倚;愀然或散步于湘皋;昂然或曳珂于帝里;或笑则跏足而腹下垂;或怒则努目而冠上指。嘉定竹人运用高浮雕搭配浅浮雕技法雕制这类竹刻品,纹饰的层次从一、二层开始发展,日渐深邃,此时已是「洼隆浅深可五六层」,并进而作镂空雕刻,以增加其深邃程度。于是,高浮雕成为不可或缺的技法。除了取竹子的节间制成圆形或书尺等器类外,清初嘉定竹刻的另一类系统是取竹子的地下茎,「就其高卑、曲折、浅深之宜,刻为人物、山水、果蓏、花卉」,也就是一般所谓用竹根雕制的立雕作品。其实这类立雕作品在明末嘉定地区的竹刻制品中,已有仙释人物、螃蟹、蟾蜍等器类,至清前期进而发展出佛手瓜、荷花洗(常以荷叶为器身)、梅花洗、松树洗(后二者常分别以梅干或松干为器身)等等。(嵇若昕) 款识: 参考:《文学名著与美术特展》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台北巿:国立故宫博物院2001/04
文章标签: 竹刻 竹人 笔筒

猜你喜欢

香炉
铜蚰龙耳圈足炉3
「清闲」人物镜
铜镀金四方委角粉盒
清早期仕女投壶白蜡插屏
镜子
铜鉶(身)
铜冲耳乳足炉
花瓶的古代设计
蕉叶纹四足方斝
雷纹四足方鼎
庙钟
香炉
有盖的盒子
大口水壶或花瓶
铜盔甲一套
花瓶
三脚船的古代设计
0.2098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