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体:

行楷书

色彩:

装裱形式:

创作时间:

文字类型:

汉文

质地:

本幅纸拖尾纸

释文:

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图版前三十六字为文征明所补)。举酒属客。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陵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僊。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馀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馀音嫋嫋。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罇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浮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羨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讬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赢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平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借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出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又有后赤壁赋。笔倦未能写。当俟后信。轼白。

印记资料:

鑑藏宝玺:乾隆御览之宝
鑑藏宝玺:乾隆鑑赏
鑑藏宝玺:石渠宝笈
鑑藏宝玺:三希堂精鑑玺
鑑藏宝玺:宜子孙
鑑藏宝玺:御书房鑑藏宝
鑑藏宝玺:嘉庆御览之宝
鑑藏宝玺:宣统御览之宝
鑑藏宝玺:宣统鑑赏
鑑藏宝玺:无逸斋精鑑玺
收传印记:秋壑珍玩
收传印记:秋壑
收传印记:长
收传印记:贾似道印(重三)
收传印记:停云(重一)
收传印记:文征明印
收传印记:衡山
收传印记:悟言室印
收传印记:文氏图书之印
收传印记:文彭之印
收传印记:寿承氏
收传印记:墨林山人(重一)
收传印记:项叔子(重一)
收传印记:天籁阁(重一)
收传印记:神(重五)
收传印记:品(重五)
收传印记:退密
收传印记:子孙永保(重一)
收传印记:项元汴印
收传印记:桃里
收传印记:墨林祕玩
收传印记:项子京家珍藏(重一)
收传印记:墨(重二)
收传印记:林(重二)
收传印记:项元汴(重一)
收传印记:若水轩(重一。一半印)
收传印记:子京(重一)
收传印记:元
收传印记:汴
收传印记:元汴
收传印记:元汴
收传印记:子京所藏
收传印记:寄傲(一全。一半印)
收传印记:平生真赏
收传印记:项墨林父祕笈之印
收传印记:墨林子
收传印记:项子京印
收传印记:项墨林鑑赏章
收传印记:从吾所好
收传印记:考古正今
收传印记:墨林主人
收传印记:神游心赏
收传印记:檇李
收传印记:子孙世昌
收传印记:项墨林印
收传印记:檇李项氏士家宝玩
收传印记:子京父(重一)
收传印记:宫保世家
收传印记:虚朗斋
收传印记:墨林(半印)
收传印记:山人(半印)
收传印记:真赏(半印)
收传印记:苍巖子
收传印记:蕉林居士
收传印记:苍巖
收传印记:河北棠村
收传印记:冶溪渔隐
收传印记:梁清标印
收传印记:蕉林
收传印记:观其大畧
收传印记:子孙保之
收传印记:全卿珍赏
收传印记:全卿(二半印)

题跋资料:

题跋类别:题跋;作者:文征明拖尾嘉靖戊午至日。后学文征明题。时年八十又九。;书体:楷书;全文:右东坡先生亲书赤壁赋。前缺三行。谨按苏沧浪补自序之例。辄亦完之。夫沧浪之书。不下素师。而有极媿糠粃之谦。征明于东坡无能为役。而亦点污其前。媿罪又当何如哉。嘉靖戊午至日。后学文征明题。时年八十又九。印记:文征明印

题跋类别:题跋;作者:董其昌拖尾董其昌;书体:行书;全文: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与参参知。所藏名迹虽多。知无能逾是矣。万历辛丑携至灵巖村观。因题。董其昌。

题跋类别:题跋;作者:项元汴;题跋位置:本幅;款识:无;书体:行书;全文:右系文待诏补三十六字。

主题:

技法:

参考资料:

收藏着录: 石渠宝笈初编(御书房),下册,页899 收藏着录: 故宫书画录(卷一),第一册,页48-50 参考书目: 1.〈宋苏轼书前赤壁赋〉,收入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赤壁赋书画特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4年初版),页12。2.何传馨,〈苏轼书前赤壁赋〉,收入林柏亭主编,《大观- 北宋书画特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06年初版一刷),页351- 353。3.〈宋苏轼前赤壁赋〉,收入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名宝上珍》(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5年初版一刷),页177。4.何传馨,〈帝国的回忆 国立故宫博物院瑰宝赴法展专辑一 — 苏轼书前赤壁赋〉,《故宫文物月刊》,第185期(1998年8月),页14-15。5.王竞雄,〈「天子之宝 —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的收藏」展品系列(五) — 书法、图书文献〉,《故宫文物月刊》,第248期(2003年11月),页8。6.何传馨,〈赤壁遗言:苏轼书前赤壁赋〉,《故宫文物月刊》,第285期(2006年12月),页24-29。7.〈前赤壁赋〉,收入何传馨、陈阶晋、何炎泉编,《故宫法书新编(九) 宋 苏轼墨蹟(上)》(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11年九月初版一刷),页38-59。 内容简介(中文): 1082年苏轼与友人两度泛舟游览赤壁(湖北黄冈县),后来作了前后两篇〈赤壁赋〉,记述所观所感,文字优美,富有深刻的哲理,是文学史上的重要名作。第二年为友人书此卷,是现今仅存的赤壁赋手蹟。运笔沉稳,墨色清润,显得平和圆融,与诗文所表达旷达的人生观十分契合。 苏轼(1037-1101),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他兼善诗文、绘画、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北宋四大书家。(20061206) 内容简介(中文):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其文学地位崇高,书法史中位于重要的宋四大家之列,绘画史上则开创文人画之先河,为北宋最重要的文人之一。 苏轼ㄧ生宦途起浮,神宗元丰二年(1079)秋冬因「乌台诗案」文字狱被贬黄州,为其人生与创作的重要转捩点,而〈前后赤壁赋〉正是此时期的代表作。 此件苏轼亲笔之〈前赤壁赋〉,集文学与艺术创作于一,至为难得。赋中描绘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乘舟游览黄州城外赤鼻矶,遥想八百多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 内容简介(中文): 苏轼(1036─1101),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历经仁、英、神、哲、徽宗五朝,曾官开封府推官、杭州通判、湖北黄州团练副史,元祐间官至端明殿、翰林侍读学士,为礼部尚书,调外任,后又贬至儋州(海南岛),徽宗立,官提举玉局观,六十六岁卒于江苏常州途中。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乘舟游览黄州城外赤鼻矶,遥想八百多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作〈赤壁赋〉,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游,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赋〉,两文后世传诵不绝,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杰作。本卷为友人傅尧俞(1024--1091)书前赤壁赋,自识:「去岁作此赋」,所以知道是元丰六年书,时四十八岁。苏轼书法初学兰亭,中年学颜真卿、杨凝式,结体稳密,笔势圆劲有韵,此卷行楷书,结字矮扁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 内容简介(英文): Su Shih, a native of Mei-shan in Szechwan, passed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and became a Presented Scholar in 1057. Renowned for his literary talents, he was equally gifted at poetry,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in the latter of which he was known along with Ts'ai Hsiang, Huang T'ing-chien, and Mi Fu as one of the Four Masters of the Northern Sung. In 1082, Su Shih and friends made two trips by boat to the Red Cliff (in Huang-kang county, Hupeh), after which he composed both a former and latter “Ode on the Red Cliff”. In them, he recorded his feelings and observations using an elegant and beautiful choice of words. Also with deep and profound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it became a famous and important work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following year, Su Shih also calligraphed this handscroll for a friend, making this the only surviving “manuscript” copy of his “Ode on the Red Cliff”. The brush movement is steady and the ink pure and moist, revealing a peace of mind and well-rounded manner that closely matches Su Shih's all-encompassing view of life as expressed in his ode.(20061206) 研究性论着: 「赤壁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千古传诵的名作,有前、后两篇,都作于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背负诗文讥讽朝廷的罪名,贬官湖北黄州,担任团练副使。政治上无情的打击,固然让他痛心,却无法迫他屈服就此搁笔。在与朋友游历赤壁之后,怀古感伤,于是提笔成文,抒发自己对人生的体悟。完稿后一年,方为知己傅尧俞(字钦之)书写这篇前赤壁赋,为避免再次因诗文招惹罪名,他特别叮咛好友小心收藏,并且提到后赤壁赋必须留待来日再写寄。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书法学习晋唐规范,能自出新意。这篇前赋写来浑厚稳健,结体略带横势,已见个人风格。在流传过程中,书段稍有缺损,起首三十六字乃是明代文征明、文彭父子后来补书。(王竞雄) 研究性论着: 苏轼(1036--1101),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历经仁、英、神、哲、徽宗五朝,曾官开封府推官,杭州通判(1071),湖北黄州团练副史(1080--84),元祐间官至端明殿、翰林侍读学士,为礼部尚书,调外任,后又贬至儋州(海南岛),徽宗立,官提举玉局观,六十六岁卒于江苏常州途中。 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乘舟游览黄州城外赤鼻矶,遥想八百多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作〈赤壁赋〉,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游,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赋〉,两文后世传诵不绝,是文学史上的名作。本卷为友人傅尧俞(1024--1091)书前赤壁赋,自识:「去岁作此赋」,所以知道是元丰六年书,时四十八岁。卷前破损,缺三十六字,文征明(1470--1559)补书(实为文彭代笔)。有宋贾似道藏印,明清递藏于文征明、陆完及项元汴、梁清标。(注) 苏轼书法初学〈兰亭〉,中年学颜真卿(709--785)、杨凝式(873--954),结体稳密,笔势圆劲有韵,此卷行楷书,结字扁阔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何传馨) (注)参见林恭祖,〈苏轼赤壁二赋〉,《故宫文物月刊》第二卷第九期(1984年12月),页38--49。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1987),页216--217。
文章标签: 印记 赤壁赋

猜你喜欢

尺牍12张
墨竹卷
洞庭春色赋 中山松醪赋
寒食帖
新岁展庆人来得贴
冊頁纸本
赤壁赋
春中帖
次辩才韵诗行书
尺牍(陶生帖)
行书上时宰二札纸本,手卷,行书,第一札
尺牍纸本
行书白居易诗
二札帖纸本
尺牍纸本行书
宋四家小品 冊3、蘇軾 尺牘
秾芳诗帖 绢本
留简帖纸本行书
0.12464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