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姬归汉图》是金代画家张瑀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吉林博物馆。

全卷共画十二人,前有胡服官员执旗骑马引道,中间是头戴貂冠、身着华丽胡装、骑着骏马的蔡文姬,马前有两人挽缰,后面还有官员护送,并有猎犬、小驹、鹰相随。画面上风沙漫天、人骑错落有致,互相呼应,神情逼真,塞北风光尽现纸上。

画作内容

此图所绘是文姬归汉途中的情景。前端一汉人骑老马引路,肩扛圆月旗,躬背缩首,迎风沙而行,侧后方有一马驹紧紧相随。稍后数步便是画卷中心人物蔡文姬,头戴貂冠,身着华丽胡装, 脚蹬皮靴,骑在马上,手扶鞍桥,双目凝视前方。文姬身后,是骑在马上护送的马夫和侍从, 前面汉胡两官员并骑,左侧汉朝官员,头戴帻巾,左手持一把用毛皮镶边的团扇遮面, 以避风沙。右侧胡人官员,头戴皮帽。身穿紧袖长袍,腰系佩饰, 面现愁容,正在勒马, 马亦踢蹄踟蹰。其后有侍从五骑相随, 有的怀抱包裹,有的身背行囊,有的手架猎鹰,有的马上驮着毡毯。画面最后,是一头戴皮帽、身潸窄袖长袍、腰携箭饩、右手架鹰、左手执缰,骑于马上的武士,正驱马追赶行进的队伍,马旁还紧跟一猎犬。 [1] 

画左上方署款“祗应司张瑀画”。卷上有清高宗乾隆亲笔题签:“宋人文姬归汉图”,下注“内府鉴定”四字,钤“神品”、“乾隆宸翰”两印。乾隆帝赏画之余,意犹未尽,还在卷上题诗记之。诗末押“比德”、“朗润”两个小方印。前端有明万历“皇帝图书”、“宝玩之记”两印,后端书款处有“万历之玺”一印,还有乾隆、嘉庆、宣统诸鉴藏印。 [2] 

创作背景

宋靖康之变后,北方沦陷,南宋偏安杭州。中原父老,常南望王师,有泪如顺;江南志士,亦有志恢复,慷慨悲歌。这一强烈的民族情绪,反映在绘画创作中,使得南宋和金朝的汉族画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文姬归汉”的母题。当时的民心所向让作者创作了《文姬归汉图》。 [3] 

艺术鉴赏


《文姬归汉图》整幅取势,略去背景,用飞扬的线条极有韵致地画出风沙弥漫的漠北大地上,一队迎风行进的人马。画面气势开合起伏,高低错落,以实景和虚景相构和的方式展现主题。人马是直观的、实在的,风沙是联想的、虚幻的。通过实在之物的品味,展开广大的联想空间,是中国画构图的奥妙所在。画面的动感很强,细看的地方很多,人物的衣着、动态、表情都很符合人物的身份。重点突出归汉的行旅场面,不如配景,人疏密错落,互相呼应,真切描绘出长途跋涉的气氛和朔风凛冽的塞外环境。笔墨遒劲简练,富于变化, 设色浅淡丰富,典雅和谐。 [2] 

构图

画卷在构图上,也是颇具匠心的。卷首一组人马,配以旗杆,形成箭头式的楔子,既起到了开篇作用,又指向画外遥远曲折的前途,发人联想。中间两组人物众多,高低错落、正侧露藏、变幻有致,最后一组紧接中间两组而势在前趋,使人看到收尾处觉得队伍已尽,这是迎合观者希望一行人赶紧离开如此艰难环境的心理的。画面分成四组,既有人物的集中场面,又有疏散的间歇,每组之间的间歇,恰如一个“休止符”,使画面更富“节律”的魅力。四组人物的配合是疏而不散,密而不塞,呼应得当,自然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就连似乎与主题无关的小马驹和猎犬,也在这里起到活跃画面、增强行进气氛的演染烘托作用。 [4] 

名家点评

中国历史博物馆群工部主任齐吉祥《中国历代珍宝鉴赏辞典》:“全卷情境辉映,动静结合,是一幅人物画的精品。” [5] 

书画陈列研究员余辉《中国名画名家赏析 宋元绘画》:“在色彩上,作者仅略施淡彩,意在强化线条的表现力,以深色渲染文姬的坐骑,并在文姬周留出空白,使其形象鲜明突出。” [6] 

后世影响

此图的发现,为研究金代的绘画艺术发展,特别是宋对金绘画的强烈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 

历史传承

《文姬归汉图》曾经明内府、清梁清标、清内府收藏,现藏吉林省博物馆。 [2] 

重要展览

2019年8月,该作品在吉林省博物院举办的《长白遗珠——吉林省博物院藏古代书画精品展》中展出。 [7] 

作者简介

张瑀,金代人,生平不详,传世书画有《文姬归汉图》藏于吉林省博物馆,旧题为南宋人作,后在画上发现署款“祗应司张瑀画”六字, 祗应司为金章宗泰和元年所设,所以张瑀应为金代画院画家。 [2]


文章标签: 画面 人物 文姬 风沙 官员 绘画

猜你喜欢

五相观音图
扇面集4张花卉扇面
女乐图
古代仕女
三顾草庐图
春耕图轴
山水册合卷
林和靖诗意
雪景山水轴
山水册页11开
渭滨垂钓图
梅石图
杜甫谒玄元皇帝庙诗
达摩祖图卷
赤壁图卷
渔笛图
赵孟頫写经换茶图卷
关山行旅图
0.13231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