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景山水图》是五代十国时期荆浩创作绢本设色画。

画中描绘的是雪中的山水,景物有山峦、河流、小船、屋舍和行旅的人。画中视角由近及远,首先进入眼帘的是重重的群山,从山间凿出一条蜿蜒的小路,一直向山上延伸开去,位于该画的最右边。小路的左边有一条河,静静地流淌着。近处的岸边停着一条小船,再远一点的地方,有座小桥跨河而过,旁边有一些人家屋舍。屋舍的后面,是绵延的高山。山上白雪覆盖,有些地方露出了山脊,山上的树若隐若现。该画设色浓重,画法以秃笔细写,整幅画面画家以墨取韵,用细笔勾勒出山体的形态结构,表现出了山的阳刚之美,再用墨渲染则表现出山的仪姿,体现出了山脉的阴柔之美。相传该画是从古墓中出土的。 [1]

画作内容

此图画山峦层叠幛,其间有行旅人物点缀,山形屈曲。 [2] 

画中有“洪谷子”小字款。传闻此画系自古墓中出土,被认为是荆浩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一幅早期摹本。 [3] 

艺术鉴赏

此图构图十分怪异,呈倒“S”形的山脉,占有画面的三分之二,这显然是表现龙脉之磅礴气势,而从山下缓缓而上的水气,到日头达到饱和,充满浑厚之气。这种画法与关仝颇有相似之处。画面右下角崎岖山道间有马骑与人物点缀,狭谷缝间,架有栏杆木桥,气氛祥和,使着白衣盛装的寒静山色,增添了生活气息。

从此图来看,画格苍浑庄严,气局笔势十分雄俊,全景构图到皱法技巧,在承袭前人纤验的基础上苦心陶冶,为之一变,终成自家面貌。 [4] 

画法以秃笔细写,形如古隶,古意甚浓。整幅画面以构得其阳刚之美,以墨渲染见其仪姿得其阴柔之美。 [2] 

图中溪流、山川、楼观等若隐若现,三三两两行走的身影组成五组点缀在被银白色装点的雪后晴朗的天空下。其中,可以辨别出肩负行李的妇人、骑驴的男子、领着幼儿的人等,他们在途中互相闲谈的氛围非常宁静悠闲。历数先前的行旅图描绘赶路的人与后世其他的行旅图相比,情状发生了突变,这是应该注意到的,也有可能蕴含有初雪的祥瑞之意。山水方面,从整体来看中间采用仰视主峰的高远、左边采用眺望江水和远山的平远、右边采用窥溪谷、楼观等的深远的构图手法,这一点与后来的郭熙的《早春图》出奇地相似。

然而,作者的着重点不用说是在中间的高远,占据画面三分之二的主峰跟随着脉络从下一以贯之,又在近景的大大的山坡上配上几棵高大的松树,由此绘成了画幅的主体。 [5] 

研究价值

此图右下角以白色颜料写着“洪谷子”三宁:荆浩囚逃避唐末五代的战乱,隐居太行山洪谷,号洪谷子,因此,此画为荆浩所作,或临仿之作。此画1930年后期朴11—:内坟墓中发现,1939年在北平裱装,加了两次补笔,这对过去一直在摸索十的五代山水图研究,无疑是一大贡献。 [4] 

历史传承

著录:《宋辽金画家史料》。 [6] 

作者简介

荆浩,生卒年不详,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一作河内(今河南沁阳)人。通经史,能诗文,书法学柳公权,工画佛像,尤精山水。山水画全景的构图和法技巧,实始于浩,其接受前人经验,后成为北方山水画的开创者。 [2]


文章标签: 画面 山水 行旅 画家 荆浩 此图

猜你喜欢

渔笛图
山水诗册
王羲之像
渔乐图
春耕图轴
着色花卉图
梧竹书堂图
幽亭听泉图
花鸟草虫写生册
五相观音图
花卉山水
山水物件花卉册13开
竹鹤图
仿宋元人缩本画跋册14开86
杜甫谒玄元皇帝庙诗
莲溪鱼隐图
山水图卷
品茶图
0.0931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