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1月生于上海。198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专业,获硕士学位。1981年起供职于浙江省博物馆,任西泠印社社长沙孟海先生助理。1989年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

在多年的艺术追求中,他曾先后聆教于钱君陶、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启功等当代书法篆刻大师。他的篆刻创作气质浑厚,格调高古,着意把握传统印学的真正品质,在"学院式"的严谨和规范的基础上孕育自己充满活力的艺术风范,具有博大精深、富丽堂皇的大家风度。著有《祝遂之书画集》、《祝遂之印谱》、《中国篆刻通议》、《祝遂之写书谱》等。

祝遂之:与古为徒涓涓发展

祝遂之,1952年出生于上海,198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书法创作委员会主任,西泠印社理事、浙江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

祝遂之是沙孟海的得意门生之一,也是沙孟海晚年的得力助手。祝遂之在研习书法的历程中,从他的老师沙孟海那里,继承了从传统中不断学习的方式、方法。在沙孟海的导引下潜心学习书法创作与书法理论研究,历练内功修养。这可以说是祝遂之成功的原因之一。这种得天独厚的师承关系加上自己的气度、天分和勤奋,使得他厚积广蓄,识见不凡;落笔能古,出手便高。

清人梁同书在答张芑堂时说:“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第二,多写又次之,此定论也。”而后他又补充说:“而余又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福,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接着又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逸等论者也。”这段话很有见解,抓住了书法创作最本质的东西,确有独到之处。祝遂之以行草书和篆刻创作为自己艺术探索的重点,游走于篆隶之中,饱学于行草之法,徜徉于篆刻方寸之间,而形成了其特有的“润“、“圆”、“通”、“厚”的艺术风采。

祝遂之的作品,对“势”的把握很到位。“势”是评价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唐朝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用笔十法》中说:“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在这里张怀瓘明确地提出了书法创作中对“势”把握的重要性。祝遂之深刻明白其中的道理,不管是创作小幅的作品还是四尺整纸的大幅作品,对“势”的把握都很到位。行草书虽然很容易体现艺术家的才气,但是要在龙飞凤舞中,不慌乱阵脚,使书法视觉空间具有时间的运动性质,以及在沉静中寓有灵动飘逸之感,对书法创作“势”的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祝遂之书法作品中的字与字之间,笔断意不断,每一个字每一笔都相互呼应,而使整幅作品气势相连。 [1] 

祝遂之是一个比较纯的书法家。他很重视书法传统的研究。当其他艺术家都在大张旗鼓要与时俱进,在创作现代书法的时候,而祝遂之却在传统的书法世界里开疆僻土。祝遂之在书法的创作上,很注重对古人书法的临摹与研究,“抗志希古”是沙孟海传授给他的金科玉律,如今也成为了他书法创作的铭言

书法在古代的时候,古人已经为今人树立了很多的优秀典范,今人要逾越这个高度很难。在当下这个比较浮躁的社会,要在书法领域大有作为,唯有与古人比肩才可以。祝遂之深谙沙孟海的意思,也很明白这四个字的利害关系。他不仅是这样要求自己,在教学上也是以同样的要求教授学生。祝遂之时常告诫学生要加强临摹的工夫,不要与身边的人比,要与古人比,只有取法乎上,方可以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但他对于探索的书法形式,在态度上也比较开明,这是学者型书家的品质。祝遂之曾说:“现在有些探索,带功利性的居多,这种现象,五花八门,云里雾里。但是我们有一点是清晰的,就是凡是探索性的东西,一定要给它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时间来检验。经过时间的筛选,一些现在看起来热闹的问题,以后会慢慢清晰起来的。”

古语云:形而上则为道,形而下则为技。艺术家要有更加突出的成绩,理论研究与实际创作一定要有机地结合。祝遂之在这上面也孜孜探求,他在书法的创作上注重内外兼修,早在学生时代就协助沙孟海整理出版《中国书法史图》、《印学史》等著作。对文字学、考古学、文学诗词、哲学、史学等学科的研究,也很重视。在如今这个比较浮躁的社会中,有这样的一分心来潜心研究书法艺术,已经很难得,我们拭目以待,祝遂之会带给我们更多的精彩。 [2] 


文章标签: 书法 创作

猜你喜欢

祝遂之 书法轴
行草中堂
1984祝遂之行书唐张固独秀峰诗直幅
千字文小楷
秋山行旅
书法
百禽图 绢本
万丈
册页
无题
书法 -慎思
于右任 中堂
摹顾恺之女史人物卷
行书纪念东海海军四十周年
手稿-ok 副本
松轩春霭图
杜鹃花图卡纸
七言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