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重安 [1]  ,1938年生,山西运城人。196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师从贺天健先生研习山水画。1980年负责筹建陕西国画院,曾任院长。 [2]  原任陕西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2]  现为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一级美术师, [2]  陕西省文联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特聘教授, [2]  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国画院研究员, [2]  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副会长, [2]  中央文史馆书画院院部委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 [2] 

其山水画作品多表现黄河流域与丝绸之路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为黄河立传,写华夏之魂”“重走丝路古道,弘扬汉唐雄风”。画风写实意境开阔,沉雄博大,颇有诗意。 [2] 

作品《黄陵古柏》《一览众山小》《龙羊峡的黎明》先后参加第六届、七届、九届全国美展; [3]  1991年《春回高原》参加纪念建党70周年全国美展。 [3] 

曾应邀为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北京会议中心和北京火车站创作《轩辕柏》、《壶口飞瀑》和《群峰竞秀》等巨幅画作。 [4]  在美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丹麦和冰岛等国举办过个人画展。绘画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以及国内外的博物馆和美术院校收藏。 [4] 

编著有《贺天健课徒画稿》一书,先后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荣宝斋出版社出版。 [3]  由人民美术出版社、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台湾及日本的多家出版社出版多种个人画集。 [3]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画坛上出现了两大地方画派:一是“江苏画派”,二是“长安画派”。两派均积极反映时代,表现地方特色,同时培养后学。如今以描写黄河而著称的山水画家苗重安,便是“长安画派”第二代中的佼佼者。通过他笔下的崇山、大河与雄魂,体现出“长安画派”在新时期山水画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28] 

“长安画派”的第一代,在以描绘黄土高原为主要题材的过程中,形成了艺术创造必须“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明确认识。正是这一认识指引了苗重安的艺术道路。早在学生时代,他在画坛前辈的影响下,就十分珍重胜过感受,深情地表些黄河,发表了处女作《黄河风雨》。

新时期成为专职画家之后,苗重安不但注意拓宽胜过视野,而且努力向生活的深处开掘。作为山水画家,他上过冰封雪飘的大兴安岭,登过云烟变幻的黄山,到过惊心动魄的三峡,游历过明媚秀丽的漓江,还去过辽远幽静的贝加尔湖,并且把这些景色一一收入画图。然而,苗重安的情之所钟,却一直围绕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他对景色内蕴的开掘,也始终离不了黄河两岸景观包孕的人文精神。几十年来,他每年都要抽出相当时间去黄河之滨,体验黄河儿女搏击风浪的生活,追思中华名族奔腾前进的历史,更感受于百年来国人心目中黄河景观的浩气、伟力与雄魂,从而在自然与人文的统一中,在历史感与现代性连接上,创造了雄伟壮阔又生机勃发的宏大意境,讴歌了深沉、雄大而高亢奋起的民族精神。《壶口飞瀑》、《轩辕柏》和《黄河源流》等集中显现了这种努力来他又在丝路古道、西部高原上进行新的探索和创作。

如果说,苗重安对生活善于广中求深,思接古今,那么,对于传统他则善于承中求变,融会贯通。可以看到,从艺术的文化取向到基本功练习,苗重安都综合了两种传统,一种是融合中西的写实传统及对景写生能力,另一种是借古开今的造境传统及笔墨临摹能力,前者他得法于攻读西安美院时罗铭的指引,后者他得益于在上海画院进修时贺天健的引导。

不过,在两种传统的结合中。苗重安十分注意以新的眼光斟酌取舍和通权达变。他运用融合中西的写实画法,重在景象的生动具体和体量感的呈现,却不以焦点透视局限视野的开阔。他继承借古开今的传统、讲求笔墨语言的概括性与形式美,但能取法乎上,不受“南北宗论”的束缚,直承以笔墨服从大山大水真境描写的五代北宋良规。因此,仍在发展完美的苗重安山水画已形成了自家风貌。

一般而言,取象皆崇山大水,茂密繁盛。构图多饱满充实,上不留天,下不留地,但非传统的“三截二段”,而是更符合现代视觉观念的“三远”的结合。笔墨严谨不苟,画山能以适合北方山石地貌的雨点皴、刮铁皴、小斧劈皴为主,融合多种皴法点发,使之既便于状物,又有一定的个性特点。画树既丰富点叶法,还形成了以显现成片树叶凸凹层次的勾叶法。设色则水墨与重色结合,从而创造了充实、雄阔、雍容大度的意境。不能说苗重安的艺术已尽善尽美。在神思的驰骋、虚实的结合方面,都还有发展的余地,然而他取得的成就已是足令人钦佩了。 [29] 


文章标签: 苗重安 黄河 传统 笔墨

猜你喜欢

根深叶茂
华山颂
书法
摹顾恺之女史人物卷全图
四喜图图轴
书法 西泠鸿雪
无题
书法
花卉奇石册 十二开
红白茶花
七言联 上
书法 五言诗
仲侦子 书法
严复-书法字对
七言联
四喜图轴 纸本
花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