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仇英款《江汉揽胜图》,画为绢本,现在收藏于武汉博物馆。此画对于今天了解明代末年这个历史时期的武汉具有极为重要的史迹价值。画的中心内容为江汉二水交汇及水上船只交通景色,与汉阳晴川阁及隔江相望的黄鹤楼,表现汉口是沿江的一排码头。由于晴川阁的出现和鹦鹉洲的存在,说明此画的创作时间应在晴川阁建成之后到鹦鹉洲沉没以前。

简介

名称:绢本《江汉览胜图》年代:明代

文物级别:国家一级文物

收藏单位:武汉博物馆

绢本《江汉揽胜图》

来历

此画原名《武汉三镇图》,后依实景改名为《江汉揽胜图》,画的风格与仇英画风不同,譬如仇画秀丽,相比此画便显浑朴。经我国当代书画鉴定名家徐邦达先生鉴定,认为虽非仇画,但是画的技法不在仇英之下。应当是明代另一位名家所作。

此画在“文革”前收藏于武汉市政府,据说是某一位知名人士捐献给政府的(经查该知名人士为李宗仁的侄子李任夫先生——编者)。19世纪50年代,我在武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时期,武汉市人民委员会黎少岑秘书长曾经拿给我看过,在他的著作中也曾经引用过此画的内容。在“文革”期间此画不知什么原因流落到武汉工农兵美术厂。在修建晴川阁时由于机缘的巧合,被当时在博物馆工作的梅安娜同志发现,经过给武汉工农兵美术厂做工作之后转交给武汉博物馆收藏至今。此画之所以得到保护,与梅安娜的发现和工作分不开,功不可没。晴川阁建成后,为了说明晴川阁的历史,曾由工农兵美术厂复制放大于晴川阁大厅的正中。武汉市博物馆建成后,由湖北美术学院唐小禾先生等人设计制成挂毯,陈列于市博的进门大厅正中的墙上,成为明代末年表现武汉三镇的标志和历史的见证。

晴川阁创建于明代嘉靖五年—八年(1525—1529),是当时汉阳郡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时创建的。这幅画所表现的内容成为今天我们了解研究明代末年时期武汉三镇地貌和以后变化的史迹过程面貌的依据。对武汉当前建设意义极为重要。如汉阳龟山后的东月湖在当时是靠近晴川阁的;如晴川阁与黄鹤楼的建筑结构,说明楼与阁是不同的;如黄鹤楼楼形可以看出在明代末年时期就已经形成,实际古代的黄鹤楼在明清两代逐渐成为吕洞宾的纪念建筑,据吕洞宾传中说吕洞宾自江西庐山口道后云游到武昌蛇山化三级红楼飞升。后虽经过数次重修和重建,层数虽然增加,其楼形的特征仍未有不同的改变。黄鹤楼侧的胜像宝塔,实建于元代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它也证明了黄鹤楼的旧址,从明末到清末都没有大的改变。画面透过黄鹤楼还可看到洪宝塔的远观面貌。画上的鹦鹉洲仍可见其大概,位于大江之中,据记载汉末处士祢衡被黄祖杀害后葬于鹦鹉洲上。今天汉阳的鹦鹉洲已非古时的鹦鹉洲,洲随明王朝的覆亡沉没于大江之中,祢墓当亦随洲的消亡而沉没。现在的鹦鹉洲为后来淤起的刘公洲的更名。这些都是这张画提供的重要史迹形象变化的信息资料。


文章标签: 汉阳 黄鹤楼 时期 鹦鹉洲 先生 江汉 武汉三镇 内容 历史 史迹 工作 晴川阁 武汉博物馆

猜你喜欢

兰亭图
释迦牟尼图
仿古山水册8张
花鸟草虫写生册
云山幽趣图
渭滨垂钓图
五色蜀葵图
三顾草庐图
便面畫選集8张
春耕图轴
葵石峡蝶图
梧竹书堂图
仿黄子久江山秋霁图卷
九峰寒翠图
花鸟精品册 15张
长松五鹿轴
人物故事图
山水图卷
0.12816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