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镂雕螭虎纹剑珌,汉,高5.4厘米,宽4.7厘米,厚0.7厘米。清宫旧藏。珌(音必)白玉质,玉质温润,玉中有黄色沁斑。器身三面围外框,框边缘呈凹凸状,并阴刻“二”字纹。框内两面镂雕螭虎纹,正面稍弧凸,高浮雕,背面稍内凹,浅浮雕。螭虎圆眼,大鼻,扭身上卷,绞丝形尾。两面螭纹略有不同。此器上下有贯穿孔,从形状看,似玉具剑剑鞘所饰之剑珌。古代多用玉装饰铜剑或铁剑,称为玉具剑。目前发现最早的玉具剑饰出现于西周,发展到战国汉代逐渐有了较为固定的模式。一套完整的玉具剑一般有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音卫)和玉剑珌四种。剑首与剑格是固定于剑身之饰,由于体形相对较小,不易把玩,传世较少。剑璏和剑珌为附于剑鞘上之物,体形相对较大,可佩饰把玩,后世多仿,传世也较多。1.雕塑的表现手法之一,即在浮雕的基础上,为了生动地表现物象,局部圆雕,使其脱离背景,形成镂空。

2.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也称“镂花”、“镂空”或“透雕”。将装饰花纹雕空,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此技法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后在瓷器纹饰上广泛使用。玉器长埋地下,受周围酸、碱等物质的浸蚀,日积月累,形成蚀斑,称为浸色或沁斑。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螭,传说中的一种龙,又名螭虎龙。明式家具常用为装饰纹样。剑茎末端圆形内凹的部位称作“剑首”。古人常在剑首饰玉。玉剑饰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很流行,魏、晋时期仍可见,宋以后又有仿制。常见的玉剑饰有四种:剑首饰玉、剑锋与剑柄间饰玉、剑鞘上部饰玉、剑鞘下端饰玉。
     玉剑首中部之孔可插入剑把,小隧孔用以结系。在战国玉剑首中,除圆形外还有方形作品,上饰蟠螭、谷纹等纹饰。位于剑柄与剑锋间,作挡隔,用以护手。一般为铜质,在玉具剑上则以玉为之,有很强的装饰作用。流行于汉代,宋、元后出现了片状作品,装饰性更加明显。对于剑格,古人有许多称谓,或曰“珥”,或曰“璋”,或曰“琫”,“剑格”是今人据其所处的位置而给的名称。剑璏(音卫),指剑鞘旁的玉制附件。古人佩剑,以带穿璏而系之腰间。 

文章标签: 古人 纹饰 作品 剑鞘 浮雕 剑格 玉具 剑首 技法 雕刻 玉剑

猜你喜欢

青玉珮
鸟纹玉璧
黄:北方的象征
刀鞘_Scabbard Chape 70383
太平间人物
耳环或帽子吊坠
玉卧羊形砚滴
护身符(舌头?)
一只猫的图
青白玉辟邪
刀鞘装饰
前鞍_Pommel 70427
手镯
珠子
玉九窍塞
太平间人物
黄玉璜
青玉琮
0.09588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