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观音像页,五代,绢本,设色,纵52厘米,横55.2厘米。敦煌遗画。

画面左侧为白衣观音,面微向右,屈腿坐于方形束腰台座上。头束高髻,戴化佛冠,顶披白纱,项饰璎珞,内着红色僧祇支,外穿白色田相袈裟。面相丰满,造型已呈女性化。右手执柳枝,左手下垂提净瓶搭于左膝上,跣足踏莲花。观音头上部有伞形华盖,身后有头光、身光。神态自然安详。六方柱形仰莲台上供养盆花牡丹。右侧画一男性供养人,面朝观音,跪于方毯上,头戴幞头,衣淡黄色袍,束玉带,手持鹊尾香炉,清烟缭绕。后立一侍童,梳双髻,右手持扇,左手抱包袱。上方祥云中现仰莲座四股金刚杵,再上现童子飞天,乘祥云作倾盆散花状,有坿叶仙桃散布空际。背景处有朱红色凭栏一排,观音与供养人之间有长方形榜题框一则,内无字。此画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相互呼应。线条以铁线描为主,遒劲有力,敷色以青、红、白为主,部分头饰和飘带描金,色调富丽浓艳。

白衣观音又名白处观音、白住处观音,是观音菩萨呈现的诸多相貌之一。白色喻纯净,象征菩提之心,表示观音胸怀菩提之心。据《观世音现身种种愿除一切陀罗尼》经中说,供养此观音时应用白净的细布画观世音形像——身着白衣,坐莲座上,一手持莲花,一手提净瓶。据说诵念白衣观音经咒后白衣观音即可出现,而且能随供者所欲求愿悉得。因此,白衣观音也是密宗经常供奉的观音菩萨之一。中国古代许多画家都曾画过白衣观音像,元、明以后这个题材较为流行。在敦煌遗画中,白衣观音像并不多见,此画为国内仅见的早期作品。

这件敦煌遗画于1951年初由苏琢章先生捐献川西文物管理委员会,4月间曾展出于川西文物展览会,当时被认为是“国内现存最好的一张敦煌石室发现品”。之后由国家文物局拨交故宫博物院,1954年展出于故宫博物院绘画馆第一陈列室--皇极殿。1959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历代艺术馆,《白衣观音像》页作为历代艺术珍品在基本陈列中展出。曾收入《中国美术全集·隋唐五代卷》和《故宫博物院历代艺术馆陈列图目》二书。梵文(Avalokitesvara)的意译,观世音的略称。其与大势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称为“西方三圣”。又是我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佛典称观音为发大慈悲,即普救世人的大慈大悲菩萨。又作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

束腰,明清家具部件名称。原是须弥座上枭与下枭之间的部分,在家具上指面框和牙条之间缩进的部。束腰是我国传统家具造型的典型式样之一。唐代妇女发髻十分丰富,有十几种之多。这件女陶俑发髻象单刀一样高高耸起,略微偏梳一侧,大概是文献中提到的偏梳髻。

菩萨宝冠之一种。在宝冠正中有佛像,故名。化佛冠多为弥勒菩萨和观音菩萨所戴。《弥勒经》和《观无量寿经》云:菩萨冠中所现化佛,即表现菩萨之本形。由宝石、珍珠和贵重金属串联起来的环状物,古代南亚次大陆有地位的人们与我国古代贵族常佩带。在佛教造像里菩萨身上多披挂璎珞。

僧人的覆肩衣、衬衣。佛、僧常穿于袈裟之内。《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云:“僧却崎(僧祇支),唐言掩腋。覆左肩,掩两腋、左开右合,长裁过腰。”袈裟之一种。袈裟横竖裁剪而不缝缀,似田畔名“田相”;也有在袈裟上贴似田畔者。《释氏要览·法衣》说方形田相:“象征田畦贮水,生长嘉苗,以养形命,法衣之田,润以四利之水,增其三善之苗,以养法身慧命也。”净瓶,以陶或金属等制造的盛水器具,为比丘十八物之一,盛水供饮用或洗濯,又称水瓶或澡瓶。
跣,音险。跣足,意为光着脚,赤足。塔顶相轮上的圆盘形冠饰,多用金属制作。

佛教称以香花、灯明、炊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以香花、饮食等供养称财供养;以修行、利益众生的供养叫法供养。提供供养之人便是供养人。一种头巾,起始于北周武帝(公元6世纪中)。即将头巾裁出四脚,就头裹之,称“幞头”,又名“折上巾”、“软裹”,盖取便于武事。至唐时,两带以系巾,两带垂以为饰,所垂工脚,或圆或阔,用丝弦为骨,稍翘起,成为硬脚。至唐末僖宗(公元九世纪)时,又出现了硬胎的帽围,即用木围头,以纸绢为衬,以铜铁为骨,就其上制成而戴之,取其缓急之便,不须对镜系裹,称为“军容头”。以后二脚的形状变化更多,五代多二脚上翘,称“朝天幞头”,宋代以后又出现弓脚幞头、卷脚幞头、展脚幞头、交脚幞头等形式。历代幞头的演变形状也成为鉴定绘画时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原为古印度的一种兵器,佛教密宗中为摧毁妖魔的法器。

中国古代绘画的技法之一。线条用中锋圆劲之笔描写,没有丝毫柔弱之迹,外形状如铁丝,故名。瓷器装饰手法之一。其工艺是以毛笔蘸调和好的金粉,在烧好的瓷器上描绘图案花纹,然后入炉经低温烘烧而成。描金创烧于北宋定窑,南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记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绘,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用大蒜汁调和金粉是利用其天然的粘性。明清的景德镇御窑厂亦常用描金装饰颜色釉瓷器,如著名的宣德鲜红釉描金器、弘治黄釉描金器、乾隆窑变釉描金器等。

菩提萨埵之略称,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梵文Bodhi的音译,意译为“觉”、“智”,是指对佛教真理的觉悟,但在具体理解上也有不同,或以觉知“无相”之般若智慧为菩提;或以先天具有的“佛性”为菩提。泛言之,凡是断绝人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为菩提。

文章标签: 观音 菩萨 佛教 白衣

猜你喜欢

低平原的寒冷森林
丹凤呦鹿图
潇湘图卷
遥远的山脉超越河流
韩熙载夜宴图
东丹王出行图
潇湘图卷(二版)
胡瓌卓歇图卷
花卉写生图册
山地景观
神骏图
周文矩文苑图卷
山地景观
景观
卫贤高士图卷
番騎图卷
在室内室内的多情会议
文苑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