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山图》卷,明,叶澄作,绫本,设色,纵35厘米,横290.3厘米。

本幅自识:“雁蕩山圖,嘉靖丙戌燕山葉澄作。”

此图描绘的是位于浙江省境内号称东南第一山的北雁荡山。画卷徐徐展开,一处处风景逐渐展现,按作者以小字标出的各处风景的名称,计有石门潭、章毅楼、石佛岩、石樑洞、灵风洞、罗汉洞、净明寺、蓼花峰、响岩等。作者对景写生,笔底风景各具奇姿,虽仅是雁荡山的一部分,却已展现出它的奇秀特色和壮阔气势。

图中作者行笔尖峭细劲,山间林木、点景人物乃至溪边乱石均刻画细致。山岩的外轮廓线方折挺劲,山体内部则将一种尖峭而锐利的短皴线与短促劲健的小斧劈皴相结合,同时以墨加色淡施晕染。繁密细劲的用笔与丰富的用色使画面气氛趋于活跃,极好地表现出雁荡山奇异、秀美的景色特征。远山空勾轮廓,染以花青,山间云气迷濛,更加强了画面的层次感。

叶澄传世作品极少,而此图艺术水平之高堪称杰作。正如清初著名收藏家梁清标对此图的评价:“堪称希世宝。……不啻超出乎唐、宋、元各大家名迹矣。”雁荡山,一作雁宕山,为我国南方名山,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分三部分:一名南雁荡山,在今浙江苍山县西;二名中雁荡山,在今浙江乐清县西;三名北雁荡山,景色最美,在今浙江乐清县东北。此山知名于唐代(618-907年)初年,至明代(1368-1644年)102座奇峰的名称已全部形成,另有岩、洞、潭、泉、瀑等景点,共计380多处,其中以峰、石、瀑最为著名。叶澄(1522--1566年),明嘉靖年间画家,字原静,号常山,祖籍吴县(今江苏苏州),寓居北京,遂占籍。善画山水,画史记载其“山水法戴进”,“其神似处,几莫能辨”。但从其传世作品来看,虽然在气势的雄健等方面与戴进有共通之处,画法上却较戴氏繁细,而更近似其同时期的吴派画家陆治。

梵文Arhat的音译阿罗汉之简称。又译为“应真”,或又称“尊者”,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小乘教修行的最高果位。罗汉受佛之嘱,常住世间,守护佛法,“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

罗汉像最初是依照佛教经典所造,侍立在释迦两侧的比丘(和尚)像,即阿难、迦叶。后又创造出十六、十八和五百罗汉像,有木雕、泥塑、石刻,以及铜和铁的金属铸造,也见于绘画和织绣。

南朝梁天监时画家张僧繇曾画十六罗汉,见《宣和画谱》。自唐初玄奘译出《法住记》,十六和十八罗汉像逐渐盛行。传唐代卢楞伽画有十六应真,五代贯休和张玄都曾画十八罗汉像。杭州烟霞洞五代时有十六罗汉像,经宋人添加了神僧和布袋和尚(俗称大肚弥勒)。寺庙中也盛行十八罗汉像的供奉。中国画技法名称。皴法是指用画笔来表现山石和树皮的纹理,“斧劈皴”是皴法的一种,为南宋画家李唐所创,画家采用毛笔横扫,用笔极有力度,以表现山脉坚硬之石质,犹如巨斧劈出一般,很有特色,故名“斧劈皴”。

梁清标(1620—1691年),字玉立,号棠村、蕉林,别号苍岩子,斋号秋碧堂,河北正定人。中国清代书画鉴藏家。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清顺治元年(1644年)授编修。官至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精善鉴赏,享誉一时。金石文字、书画、鼎彝之收藏,甲于海内。所藏法书名画,均由专人以特定的形式装裱,多有梁清标亲笔题签。曾从所藏法书中精心选出11种,刻为《秋碧堂法帖》。所著《蕉林诗集》十八卷,刻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其中有许多为当时著名书画家、收藏家所写的题画诗。另有《蕉林文稿》、《棠村词》等行世。

文章标签: 雁荡山 画家 名称 蕉林

猜你喜欢

叶澄山水人物卷
叶澄雁荡山图卷
赤壁图卷
柳园人形山水图
出处图卷
春酣图
芳树遥峰图
山水物件花卉册13开
花卉山水
山水圖
扇面集4张花卉扇面
兰亭图
女乐图
荷花鸳鸯图
品茶图
九峰寒翠图
仿古山水册
便面畫選集12张 花巖游騎圖
0.1225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