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降龙罗汉像扇页,明郑重绘,金笺纸,设色,纵16厘米,横50厘米。图中罗汉借鉴了达摩的形象,深目高鼻,身披红色袈裟,结跏趺坐于悬崖边上,右手所托钵中升腾起一道水柱,前方云层中一龙探头与罗汉对视,罗汉身后的树木枝叶被吹向后方,衬托出达摩的淡定自若、神通自在。一种中国古代传统图案。在古建筑彩画中多见,常绘于小找头、盒子、柱头、天花、短小木构件的方心等部位。按龙头的朝向,降龙分为正面和侧面两种。以侧面的为例,其特点是龙头在下,尾在上,头为侧面,朝向宝珠,四肢两上两下、两左两右,处于下面的一只爪抓向宝珠。梵文Arhat的音译阿罗汉之简称。又译为“应真”,或又称“尊者”,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小乘教修行的最高果位。罗汉受佛之嘱,常住世间,守护佛法,“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

罗汉像最初是依照佛教经典所造,侍立在释迦两侧的比丘(和尚)像,即阿难、迦叶。后又创造出十六、十八和五百罗汉像,有木雕、泥塑、石刻,以及铜和铁的金属铸造,也见于绘画和织绣。

南朝梁天监时画家张僧繇曾画十六罗汉,见《宣和画谱》。自唐初玄奘译出《法住记》,十六和十八罗汉像逐渐盛行。传唐代卢楞伽画有十六应真,五代贯休和张玄都曾画十八罗汉像。杭州烟霞洞五代时有十六罗汉像,经宋人添加了神僧和布袋和尚(俗称大肚弥勒)。寺庙中也盛行十八罗汉像的供奉。全名菩提达摩(Bodhidharma,?—528年),南天竺僧人,“达摩(磨)”意译“道法”。梁普通元年(520年)达摩经海路到广州,梁武帝迎至建康(今江苏南京)。同年至北魏入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坐达9年,其间得弟子慧可,授《楞伽经》四卷。慧可师承心法,开创中国禅宗一派,故禅宗又称达摩宗。达摩于梁大通二年(528年)十月五日圆寂,葬于熊耳山。有关达摩的雕塑、绘画作品多取其“渡海”、“面壁”等神化传说故事为题材。又称全跏坐,正跏坐,是各种佛像中最常见的一种坐法。结砌趺坐的姿式是以左右两脚的脚背置于左右两股上,足心朝天。佛教认为这种坐法最安稳,不容易疲劳,且身端心正。相传释迎牟尼在菩提树下进入禅思,修悟正道,采用的就是这种坐姿。

文章标签: 达摩 罗汉 佛教 和尚

猜你喜欢

郑重龙舟竞渡图轴
郑重十八罗汉渡海图扇页
摩利支天卷
明郑重搜山图卷
王蒙葛洪移居图轴
郑重达摩扇
郑重《十八应真图册》
明郑重无量寿佛 轴
明郑重画秋树高关 成扇
荷花鸳鸯图
山水圖
梅石图
人物故事图 吹箫引凤
白描佛像图
人物图
三友百禽图
山水物件花卉册13开
斗草图
0.07478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