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园寿集图》卷,明,吕纪、吕文英合绘,绢本,设色,纵33.8厘米,横395.4厘米。

本幅无款署。引首屠滽隶书“竹园寿集”四字。后纸有时人录明吴宽《竹园寿集序》,另有吴宽、屠滽、周经、王继、闵珪、佀钟、秦悦民、许进、李孟晹、顾佐等十家题诗,以及周经题“序竹园寿集诗后”跋。据序文及题诗得知,时吏部尚书屠滽、户部尚书周经、御史佀钟三人同值六十寿辰,诸僚于周经宅院置酒庆贺,绘此图以记其事,作图者是吕纪、吕文英二人,绘于明弘治己未(1499年)。

“雅集图”的形式源自北宋李公麟所作《西园雅集图》,明宣德时宫廷画家谢环曾为众阁臣作《杏园雅集图》,突出人物的刻画,容貌写实,带有一定的肖像画特征,这种形式在明朝前期流行一时。此图亦仿其体例。画面中以三位寿老为主像,周围宾客、仆童相伴。画中诸人(童仆除外)均标注姓名,有的在庭院中观赏仙鹤起舞,有的在竹林间提笔弄墨,有的在石桌上作诗撰文。宾主皆穿官袍,按明制官阶一品至四品为绯袍,五品至七品为青袍,八品、九品为绿袍。卷尾正在观赏画轴的二人就是画家吕纪和吕文英,分别身着绿色和青色官袍。

吕纪、吕文英同时供奉内廷,时称“大吕”、“小吕”。吕纪以花鸟画著称,此图中背景树石花鸟工整精细,与吕纪风格接近;吕文英擅长人物,存世作品罕见。此图人物线条沉着,面部用勾勒平涂法,形貌写实,特征鲜明,从立意、布局、人物形态到笔墨都与吕文英的画风颇为相近。吕纪(约1439—1505年),字廷振,号乐愚,浙江宁波人。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年)宫廷画家,官至锦衣卫千户和指挥同知。以花鸟画著称,典型风格为工笔重彩画法,源自本朝边景昭,上溯五代黄筌,亦能工笔淡彩和水墨写意法。所取题材,多赋予吉祥富贵寓意,形式上也追求富丽华美的审美意趣,风格是鲜明的宫廷艺术特色。笔墨表现多工写结合,花鸟工细,背景粗健,通过对比、陪衬,有力地突出了主体禽鸟。其画风在明代宫廷花鸟画中影响最大。

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吴宽(1435—1504年),字原博,号匏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成化八年(1472年)会试、廷试均得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弘治八年(1495年)擢吏部右侍郎。后任吏部左侍郎,改掌詹事府,入内阁,专任典诰。弘治十六年(1503年)进礼部尚书,十七年七月卒于官,谥文定,赠太子太保。行履高洁而自守以正。工诗文,有《匏庵家藏集》。善书法,规模苏轼,自成一格,为明代著名书法家。一为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即《书经》,内容为商、西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及春秋、战国时期根据远古材料加工编成的虞、夏史事。
一为官名,始于战国,西汉时尚书的地位逐渐重要,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尚书为三省之一,宋以后,行政全归尚书省掌管。明代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等于国务大臣,清代沿袭明制。

指文人雅士吟诗作画、议论学问以及休闲娱乐的集会。李公麟(1049—1106年),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城(今属安徽省)人。北宋著名画家。神宗熙宁中进士,官至朝奉郎。好古博学,喜藏钟鼎古器及书画。擅画人物、佛道像,尤精鞍马,更以白描画法独步当世,被评者推为宋画第一。

人物画的一种,专指描绘人物相貌形神的绘画,可分为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中国的肖像画传统称谓有“传神”或“写真”,它是以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人物为描绘对象,通过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创作方法,着重刻划人物本身特定的外形特征和内在神韵,获得形神兼备的效果。
广义即为宫廷。紫禁城范围内可统称内廷或大内。狭义讲即为宫廷后部帝后生活区。

文章标签: 人物 宫廷 吕纪 尚书 吕文英

猜你喜欢

残荷鹰鹭图
桂菊山禽图
寒雪山鸡图
梅茶雉雀图
狮头鹅图
四季花鸟图01-春
四喜图
杏花孔雀图
雪梅集禽图
老迟像
便面畫選集12张 花巖游騎圖
风雨归舟图
蕉林酌酒图
山水图轴
山水轴
山水立轴
花卉山水
临米芾方圆庵记
0.33267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