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图》册,明,董其昌绘,7开,纸本,设色,纵26厘米,横20.4厘米;纵24.8厘米,横24.8厘米。

第一开,本幅题:“集贤仙客问生涯,买得渔舟度岁华。案有黄庭尊有酒,少风波处便为家。玄宰补图。”钤“其昌”印。钤鉴藏印“宋荦审定”、“笪在辛氏”、“诒晋斋印”、“皇十一子”。

构图取边角之势,丘壑丛林,茅屋村舍,山径曲折,水面豁然开阔。一叶扁舟缓缓而来,悠然惬意。笔墨清淡,皴染工致。

第二开,本幅题:“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繁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倚高楼。玄宰。”钤“其昌”印。钤鉴藏印“宋荦审定”、“江上外史”。

宽阔的水面将画面分出远近场景,近处坡石丛木,芦苇随风而动,楼中之人远眺隔江山色,只见青山绿屿,云烟流动。全图讲求运笔,多以中锋绘写,山石皴法繁而不乱,章法自存。敷色以清雅为宗,不尚浓丽,较好地表达出文人情趣。

第三开,本幅题:“仿北苑半幅溪山行旅。玄宰。”钤“董氏其昌”印。钤鉴藏印“江上外史”、“宋荦审定”。

图上表现山中巨石耸立、万木竞秀之景,以浓淡不同之墨色绘写山石的浑厚质感,笔笔相接,枯湿兼用,有五代董源韵味。

第四开,本幅题:“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玄宰。”钤“其昌”印。钤鉴藏印“笪重光印”、“江上外史”、“宋荦审定”。

近岸树木几株,远方平坡缓丘,青山隐隐。山以横笔苔点,仿佛小米(米友仁)神韵。画面呈现静谧幽雅之气,构图笔法疏朗,有倪瓒笔意。

第五开,本幅题:“仿北苑笔意。玄宰。”钤“董其昌印”。钤鉴藏印“宋荦审定”、“江上光”。

图中幽径逶迤,丛树散置,山石间隐约露出茅舍数间。山石多以长笔皴条为之,树木枝干用笔勾写,复以墨点染叶。笔法不求工细,但求天真意趣。

第六开,本幅题:“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生(此字被点去)空。玄宰。”钤“其昌”印。钤鉴藏印“江上外史”、“宋荦审定”。

图画截取山水局部,青峰秀丽,飞瀑倒悬,令人心旷神怡。

第七开,本幅题:“仿梁溪华学士家藏黄子久巨轴山水笔。玄宰。”钤“董其昌印”。钤鉴藏印“宋荦审定”、“江上光”。

以淡墨线条绘制形体,状写山川,细密润泽,卧笔点苔及披麻皴则为元代黄公望所惯用。青松杂树兼用浓淡,有远近之别。此巨幅笔法运用于小画幅中并不局促,董氏率意运笔,得天然之趣。

对于学习绘画,董其昌认为应先以古人为师,对古人画迹悉心摹写,将其笔墨技法、布局构图于心中融汇贯通,从而得古人笔墨意趣,由此七开册页便可领略董氏的笔墨功力。作者取诸家笔墨之长,再运用自身的学养识见加以变化,显示出直抒胸臆、独树风标的不凡魅力,后世众多摹古画家始终无法企及。

关冕钧《三秋阁书画录》(卷上)著录。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清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宋荦(1634—1713年),字牧仲,号漫堂,晚号西陂老人,一作西陂放鸭翁,河南商丘人。宋权之子。康熙年间以父荫入仕,官江苏巡抚,后累升至吏部尚书,加太子少师。为官以清节著名于时。博学多识,精鉴藏,工诗词古文,与王士祯齐名。所藏皆古人名迹及一时名家名作,朝夕研习,耳濡目染,遂悟画法,所作兰竹亦极超妙。著有《西陂类稿》、《枫香词》、《漫堂墨品》、《沧浪小识》等书行世。

董源(?—962年),五代时南唐画家,源,一作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人,南唐中主时任北苑使。《宣和画谱》中记载董源作品甚多,但传世寥寥。传董源山水有“水墨”和“青绿”两类,今仅见“水墨”一路,多作江南一带山水景色,幽旷平和,得山水之神气,意趣天真,品格高古,开创江南画派特有风格。后世巨然继承董源衣钵,与之并称“董巨”。

笪重光(1623—1692年),字在辛,号江上外史、郁冈、扫叶道人,晚年居茅山学道,改名傅光,亦署逸光,号逸叟。江苏丹徒人,一作江苏句容人。清代书画家、鉴赏家。工诗文,尤以书画名重一时。书法师苏轼、米芾、董其昌,兼摹各家名帖。其书笔意遒劲,与姜宸英、汪士鋐、何焯齐名,合称四大家。山水得江山气象,高情逸趣溢于笔端。有书画论著《书筏》、《画筌》行世。

米友仁(1074—1153年,一作1086—1165年),南宋书画家。一名尹仁,字元晖,晚号嫩拙老人,祖籍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今属湖北),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米芾长子,人称“小米”。早年即以擅长书画知名,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应选入掌书学。南渡后,官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高宗赵构曾命他鉴定法书,但其鉴别书画之际“往往有一时附会迎合上意者”。善行书,人谓其虽不逮其父,然如王、谢家子弟,自有一种风格。其山水画发展了米芾技法,略有变化,别具面目。用水墨横点,连点成片,构成“烟云变灭,林泉幽壑,生意无穷”的画面,强调“借物写心”,崇尚“平淡天真”,运笔草草,自称“墨戏”,对后来“文人画”中的笔墨纵放、脱略形状颇有影响。自题于《潇湘图》长卷中称:“夜雨欲霁,晓烟既泮,则其状类此,余盖戏为潇湘,写千变万化不可名神奇之趣。”
倪瓒(1301—1374年),字元镇,号幼霞,别号云林子等,无锡(今属江苏省)人。家境豪富,筑“云林堂”、“清閟阁”,收藏图书珍玩。工诗文,善画山水、竹石,长于书法,谙熟音律。中年以后,既信奉道教,又崇尚佛学,他在诗中自述:“嗟余百岁强半过,欲借玄窗学静禅”。到了晚年,索性卖去田宅,疏散财产,弃家遁迹,“扁舟蓑笠,往来湖泖间”,过着“不事富贵事作诗”的超然于物外的隐逸生活,思想愈加空寂。其山水宗法董源,参以荆浩、关仝笔法,用笔方折,创“折带皴”写山石,画树木兼师李成。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清远萧疏,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画风对明清文人水墨山水画影响颇大。书法从古隶入手,又以二王为宗。后人把他和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四家”。

山川指山岳、河流和平野。方志类书中常将“山川”列为一目,用以记载某一地区的形胜,诸如:山脉、河流、湖泊、池沼、津梁,以及与山川有关的森林、矿藏、名胜、景观等。山水画皴法之一,亦称“麻皮皴”,由五代董源创始,如元·汤垕《画鉴》所述:董源“山水有二种:一种水墨矾头,疏林野树,平远幽深,山石作麻皮皴。”其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故曰“披麻皴”。此法善于表现江南土山平缓细密的纹理,董源多运短披麻皴,巨然喜用长披麻皴,董、巨所创江南山水画派系即以披麻皴为显著特点之一。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大痴道人,常熟(今江苏)人。早年一度在大都(今北京)监察御史院当书吏,曾入狱,后隐逸于苏南和富春山,系道教全真教派教徒。他专擅山水,取五代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又得元代赵孟頫之“古意”,为“元四家”之首,著有《山水诀》。

册页的组合形式类似西方绘画中的组画,这种艺术形式在山水画中能够比较完整地展现一个地域不同的自然景观,在花鸟画中可以从多重角度、时节去描绘其自然姿色。在人物画中,可以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故事发生的全过程或细化表现某种道德观念。近代书画著录书。关冕钧编。所录书画按作者时代编次,分上下卷。上卷始自唐代而迄明代,凡97种。下卷所收皆为清代作品,凡89种。书末附楹联一卷,扇萃一卷,为明清人作品。此书所录皆为关氏家藏之物。因其得阎立本《秋陵归云图》、黄筌《蜀江秋净图》、王铣《万壑秋云图》而名其室“三秋阁”,亦以冠书名。著录体例仿清高士奇《江村销夏录》,记其纸绢、尺度、装潢、款识、印章、题跋,间有按语,考订精审。
关冕钧,字伯衡,广西苍梧(梧州)人。约清同治九年至十一年(1870—1872年)间生,民国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1934—1936年)间卒。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士,宣统时累官法部参事。家富藏书画、碑帖、楹联、扇面,精鉴赏。

文章标签: 书画 山水 董源

猜你喜欢

杜甫谒玄元皇帝庙诗
芳树遥峰图
仿古山水册6张 山水图
仿古山水册
仿古山水册8张
仿黄子久江山秋霁图卷
仿宋元人缩本画跋册14开86
封泾仿古图
临米芾方圆庵记
牡丹轴
三顾草庐图
独钓图
扇面集4张花卉扇面
童子礼佛图
女乐图
冬景图卷
春耕图轴
赵孟頫写经换茶图卷
0.12663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