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岩万壑图》卷,明,宋懋晋绘,绢本,设色,纵20厘米,横480.7厘米。

本幅卷末款署:“千岩万壑。宋懋晋。”下钤“明之父”印。鉴藏印有“范缵书画”等3方。卷前引首明末项圣谟篆书题:“溪山行旅”,卷后隔水处有收藏印“霍县王氏观沧阁珍藏书画印”。

此图表现绵亘的山势,图中千岩万壑,高峰平台,丛林村舍,溪流飞泉,小桥渔舟以及行旅人等。在笔墨运用上,画家既继承了传统的画法又有所创新,自成面目。该图笔墨秀润,山石用短披麻皴法以细笔勾皴,精微秀丽,以青绿烘染,明快清雅,生动地表现出江南山川郁茂之景色。据画史所记,宋懋晋之绘画“富有丘壑”,是指其山水画擅长构画名山大川,此图即可充分表现出其绘画的这一特点。宋懋晋(生卒年不详),字明之,松江(今属上海)人。大约活动于16世纪中至17世纪初。工画山水,兼善写松。受业于宋旭,参以宋、元遗法,自成一家。与赵左齐名,同为“苏松派”系统的画家。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项圣谟(1597—1658年),字孔彰,号易庵,又号胥山樵,别号松涛散仙、存存居士,浙江嘉兴人,晚明大收藏家项元汴之孙。家学渊厚,诗画俱佳,于历代诸家多有临习,尤得力于北宋技法与元人神韵,山水、花鸟、人物无不笔墨清隽,格调高雅,是明末不可多得的自成一格的文人画家。

后隔水是本幅后面一段绫裱,与前隔水都是装裱手卷必须的一部分加工装饰。

或称“隔界”,是为了使“天头”、“引首”与“画心”不致紧接在一起而相隔的镶条,亦增加了美观之效果。
山水画皴法之一,亦称“麻皮皴”,由五代董源创始,如元·汤垕《画鉴》所述:董源“山水有二种:一种水墨矾头,疏林野树,平远幽深,山石作麻皮皴。”其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故曰“披麻皴”。此法善于表现江南土山平缓细密的纹理,董源多运短披麻皴,巨然喜用长披麻皴,董、巨所创江南山水画派系即以披麻皴为显著特点之一。山川指山岳、河流和平野。方志类书中常将“山川”列为一目,用以记载某一地区的形胜,诸如:山脉、河流、湖泊、池沼、津梁,以及与山川有关的森林、矿藏、名胜、景观等。

文章标签: 山川 宋懋晋 画家 山水 书画 隔水 山水画 江南 行旅 手卷 山石 河流 董源

猜你喜欢

宋懋晋山水图扇页
宋懋晋写宋之问诗意图轴
宋懋晋溪山春信图卷
名人尺牍第二册 册 宋懋晋尺牍
明宋懋晋碧梧降暑 轴
明宋懋晋山水 轴
明宋懋晋画山水 册
明宋懋晋画山水 册 高阁幽人
明宋懋晋画山水 册 深山远寺
长松五鹿轴
春耕图轴
王羲之像
三顾草庐图
三友百禽图
苏惠回文凯旋诗
幽亭听泉图
老迟像
山水图卷
0.12479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