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岩佳胜图》卷,明,文伯仁绘,绢本,设色,纵31.1厘米,横63.6厘米。

本幅自题:“隆庆戊辰夏日,五峰文伯仁写。”钤“五峰”、“文伯仁”、“五峰山人”、“德承”印4方。收藏印钤“省庐鉴赏”、“石渠宝笈”、“御书房鉴藏宝”、“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5方。

引首王问书“云岩佳胜”四字,尾纸有王书承、温冈、王世贞、陈冠、王锡爵题跋。此画绘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

此卷描绘虎丘山云岩寺实景,以率意之笔写虎丘之胜,从二山门、千人石、双吊桶、剑池、石桥直到山顶的佛阁和虎丘塔都一一收入画面。虽然与界笔楼阁相比显得简略,但作品以写生为基础,捕捉住虎丘山的特征,其贴近现实生活的质朴风格使观者从原无生命的建筑物中感受到熟悉和亲切的生活氛围,透过作品折射出画家热爱家园、拥抱自然的内心情感,这正是明代建筑绘画最为可贵的价值所在。文伯仁(1502--1575年),字德承,号五峰,又号摄山老农,长洲(今江苏苏州),文徵明之侄。善画山水、人物,风格略近王蒙,笔力清劲,岩峦郁茂,是文派的重要传人。

中国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由乾隆皇帝命令大臣编纂,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二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册;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书中收录的均为清朝宫廷所藏之书画作品。

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王问(1496—1576年),明代画家。字子裕,人称仲山先生,无锡(今属江苏)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车驾郎中,擢广东按察佥事,至桐江不欲去,投劾而归,筑亭于湖滨宝界山。工诗文,能书法,山水画近南宋院体,别具面貌,亦擅人物、花鸟。又名“拖尾”,是书画手卷的一部分,位于后隔水之后。用镶料纸接成,主要用以加大手卷的轴心圆周,以适于在手中把玩并起到保护画心的作用,同时可供鉴赏者题写跋语。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以诗文名于世,工书法,兼善画。书画评论颇多。为明代著名文人,曾与李攀龙共主文坛,李死后独主文坛二十余年,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倡导复古摹拟,在当时影响极大。卒赠太子少保。著有《弇山堂别集》、《弇州山人四部稿》、《王氏书苑》、《王氏画苑》等书行世。
虎丘山,位于江苏苏州。相传春秋时(前770-前476年)吴王阖闾葬于此。有虎丘塔、云岩寺、剑池、千人石等古迹。虎丘山的佛教寺院自古以来即是当地的佛教信仰中心。武职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记:“中尉、属国都尉、西域都护下各有千人官。”在苏州虎丘中心,是一块面积数千平方米的大磐石,可容千人。相传晋代高僧竺道生(?-434年)在虎丘讲经说法,有千人在此听经,甚至这块石头也有了悟性,由此产生了“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在苏州虎丘剑池两侧,山崖对峙,一石拱桥飞驾于上,桥面有两个井洞,为宋代寺僧凌空取水之用,故名“双吊桶”。在苏州虎丘山上,下为春秋吴王阖闾墓。阖闾爱剑,死时以“专诸”、“鱼肠”等3000名剑殉葬。相传秦始皇和孙权都曾命人到此凿石求剑,虽无所得却留下深潭,因成剑池。界笔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舟车画中描绘直线的工具。是一个圆形笔套,作画时将毛笔放在套里,只露出毫尖,然后将其靠在直尺上移动,毫尖露出的长短决定线条的粗细,这样画出的墨线就又匀又直了。

文章标签: 江苏 虎丘 苏州 剑池 书画 文伯仁 虎丘山

猜你喜欢

仿赵文敏水村图
横塘雨歇图卷
四万山水图01-万顷晴波
松风高士图
浔阳送客图卷
文伯仁万壑松风图轴
文伯仁南溪草堂图卷
文伯仁泛太湖图轴
太湖泛舟图
风雨归舟图
便面畫選集8张
林亭清话图
仿古山水册
花卉山水
山水册页11开
童子礼佛图
梧竹书堂图
着色花卉图
0.13063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