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松图》卷,明,杜琼作,纸本,设色,纵28.8厘米,横92.5厘米。

此图无款,钤“東原齋”、“杜用嘉”、“一丘一壑”三印。后有文伯仁跋,说明为杜琼之作。据张丑《清河书画舫》著录:“东原先生为其姊丈魏友松写号图,当时有题诗,不知何时脱落,尚赖刘完庵长句具存,足称艺林双璧。”又据杜琼文集中有关魏友松的诗文可知,杜琼姊丈魏本成,号友松,魏氏一家都是仕宦文人。此图的创作背景是魏友松到杜琼的“东原斋”做客,两人兴致极高,交谈十分投机。事后,杜琼便乘兴作画题诗纪之,并送与魏友松。

《友松图》以魏本成的别号为题作画,开吴门画派同类题材之先河,这类“别号图”主要流行于早期的吴门画家之中,而止于吴门画派衰落之时,在此前后则较为罕见。《友松图》是一幅典型的庭院小景画,描绘了庭院内的景物和人物的活动。卷首坡石上古松挺立,房屋隐露,树木丛围。正房内二人促膝而谈,身着红色官服、头戴官帽者为魏友松;身着蓝色布衣、手持书卷者是杜琼本人。此外还有两名书童侍茶。画卷中段为园内比较开阔之处,设有盆景、棋案,绘有两组文人活动,一为伏案作画,一为赏景漫游。卷尾面假山数峰,错落有秩,结构密而不塞。假山上建有小亭,当是杜琼文集中所言的延绿亭。图中,杜琼有意突出魏友松的形象,以体现主题。值得注意的是,《友松图》的创作目的不同于一般的文人画,它在寄乐于画的同时,又是为纪念友人相访而创作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纪念性,其中的人物及景物都有所指,同时还配有诗文说明或友人的题跋。这种创作方式在后世吴门画派的作品中普遍流行,如沈周的《京江送别图》卷、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卷等。在画法上,此图继承了元代黄公望、王蒙的传统,青绿淡着色,笔法于严谨缜密中见苍健劲逸,设色秀润雅致,从中可见画家温文尔雅的风范。

清张丑《清河书画舫》收录。杜琼(1396—1474年),字用嘉,号鹿冠老人,世称东原先生,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出身明贤之家,少从五经博陈继学经,后陈继被荐召,他奉师命开门授徒,赵同鲁、沈贞吉、沈周都是他的门生。曾先后受荐参修《成祖实录》和《宣宗实录》,并与乡绅同撰地方志。其为人清高,终身不仕,广交名儒文士,吟诗作画,悠然自适。善画山水,远师董巨,近习元四家,笔墨蕴藉含蓄,早年风格细润秀逸,晚年苍茫荒率,得吴镇笔意。其画风和绘画理论对吴门画派具有深远的影响。有《东原集》、《耕余杂录》传世。
文伯仁(1502--1575年),字德承,号五峰,又号摄山老农,长洲(今江苏苏州),文徵明之侄。善画山水、人物,风格略近王蒙,笔力清劲,岩峦郁茂,是文派的重要传人。

十二卷,明代张丑撰。张丑(1577—1643年),字叔益、青父,号米庵,昆山(今属江苏)人。精鉴赏,富收藏。书名“清河”取自张丑的郡望所在地清河(今属江苏);“书画舫”取自宋代黄庭坚诗“米家书画船”一句。此书成书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体例仿唐代张彦远的《法书要录》,以朝代为序编排,朝代之下列书、画家人名,人名下列其作品名。书中记述了张丑所藏、所见三国至明中期的书法49件、绘画115幅,抄录了有关这些书画藏品的诗文、题跋、印记等。同时,附有作者公正严谨的点评论证,是明代重要的美术史著作之一。中国古代绘画流派,简称“吴派”。苏州是古吴都城,俗称吴门,历来是经济繁荣,文人墨客云集之地。明代,在吴门地区活动的继承元黄公望、王蒙等人绘画传统的文人画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被称作“吴门四家”,他们及其追随者被称作“吴门画派”。该画派的画家在创作上具有诗文书画互应,画风清新淡雅,笔墨刚柔相济的艺术特点。自兴起后,该画派取代了明代早期的“浙派”,对明后期的“松江派”、“云间派”,直至清代、现当代均有重要的影响。别号图是以字号为图名进行创作,这类作品往往被称为“别号图”,在明代极为流行。亦称“士夫画”,泛指中国古代社会中文人、士大夫创作的绘画,以区别于民间和宫廷绘画,在北宋经苏轼、文同等人倡导,遂大行其道。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标举“士气”,讲求笔墨情趣,强调神韵,并重视文学修养,对绘画中意境的表达以及水墨写意等技法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世代隐居吴门,父亲恒古、伯父贞吉均善画。他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博学宋元诸家,自成一格。一生布衣,优游林下,为人敦厚,笃于友谊,性情随和,胸襟磊落,是吴中众望所归的贤达长者。

绘画上擅长山水、花鸟,尤以山水著称,有粗、细两种面貌。早年主宗王蒙,上追董、巨,以细笔为主;40岁以后博取诸家,着意于黄公望,风格逐渐变粗,形成粗笔风貌;60岁后汲取吴镇画法,笔墨疏简苍劲,格调雄健宏阔。其成熟时期的山水,笔墨上既吸收了宋院体和明浙派的硬度和力感,又保留了元人的含蓄笔致,于苍中带秀,刚中见柔。构图造境方面,无论繁复或简略,都强调山川宏阔之“势”,一改元人空寂之境,又着意于朴实的“质”,于拙中藏巧。他开创了“吴派”画风,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文徵明(1470—1559年),原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徵仲,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显,父文林曾任温州永嘉知县。他幼习经籍诗文,喜爱书画,文师吴宽,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宗沈周。少时即享才名,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然在科举道路上却很坎坷,从弘治乙卯(1495年)26岁到嘉靖壬午(1522年)53岁,十次应举均落第,直至54岁才受荐以贡生进京,待诏翰林院。四年中目睹官场腐败,一再乞归,57岁回归故里,潜心诗文书画。他通晓各科绘画之艺,擅长各种细粗之法,其目力和控笔能力极佳,80多岁时还能十分流利地书写蝇头小楷竟日不倦。绘画上与沈周共创“吴派”,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书法上与祝允明、王宠并誉为“吴中三家”。

文徵明的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早年师事沈周,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格。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粗笔源自沈周、吴镇,兼取赵孟頫古木竹石法,笔墨苍劲淋漓,又带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细笔取法赵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较少空间纵深,造型规整,时见棱角和变形,用笔细密,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设色多青绿重彩,间施浅绛,于鲜丽中见清雅。这路细笔山水属本色画,具装饰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气诸特征,也奠定了“吴派”的基本特色。文徵明是继沈周之后的吴门画派的领袖,门人、弟子众多,形成当时吴门地区最大的绘画流派。

又名“慧山”,在江苏无锡市西,因西域僧慧照居此山,故名。慧山第一峰白石塢下有慧山泉,分上中下三池,泉水含铅锡质甚多,且水的比重大于常泉,以钱投之,能旋转久而不下,唐代陆羽以此为第二泉,元赵子昂榜曰天下第二泉。上池、中池之上均有泉亭,泉以酿酒,颇清洌,称慧泉酒,亦用以烹茶,清香可口,惠山遂成为江苏胜地。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大痴道人,常熟(今江苏)人。早年一度在大都(今北京)监察御史院当书吏,曾入狱,后隐逸于苏南和富春山,系道教全真教派教徒。他专擅山水,取五代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又得元代赵孟頫之“古意”,为“元四家”之首,著有《山水诀》。

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頫外孙。曾作过元朝小官,元末弃官归隐黄鹤山(今浙江余杭县临平镇)。入明,曾任泰安知州,后因胡惟庸案牵连被捕,死于狱中。工诗文书法,善画山水,为“元四大家”之一。《明史》卷二八五有传。

文章标签: 绘画 山水 江苏 沈周 杜琼 王蒙 吴门 诗文 笔墨 文徵明 画派 书画 文人 赵孟頫 苏州

猜你喜欢

杜琼山水图轴
杜琼为吴宽作山水图轴
杜琼行楷书荣登帖页
明 杜琼 沈周 刘珏山水合卷
杜琼梦萱堂图卷
明杜琼南湖草堂图 轴
明杜琼师林图 轴
明杜琼听泉图 轴
杜琼友松图卷
人物故事图
山水圖
雪景山水轴
花鸟精品册 15张
仿古山水册6张 山水图
九峰寒翠图
葵石峡蝶图
便面畫選集8张
三顾草庐图
0.08008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