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渔隐图》扇页,清,王鉴绘,纸本,设色,纵15.7厘米,横51.8厘米。扇页有自题:“甲午年余同张约菴使君联舟南下,蓬窗相对,出惠崇《花溪渔乐图》见示。日夕展玩,不欲去手。今使君墓木已拱,不知此画流落何处。余犹倦息人间,追思往昔,不禁人琴之感。偶仿其遗意,以志不忘故旧耳。染香遗老鉴。”钤“鉴”朱文印。“甲午”是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王鉴时年57岁。 王鉴在画坛上以崇古、摹古、仿古著称,他四处寻访传世佳构,只要过目的名作,往往要摹写或者背临下来,毫不倦怠。据自题而知,此图扇是王鉴对友人张约菴(名学曾)所藏北宋惠崇《花溪渔乐图》的背临。图画桃花盛开时节,渔家行舟打鱼的情景。其疏朗简约的构图,秀逸婉转的线条,清新淡雅的设色,均展现出惠崇所绘江南春景的情趣,可见王鉴深厚的仿古功力。王鉴摹古画本领之高,从王时敏《王奉常书画题跋》中可看到评价:“今廉州继起,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三赵(赵令穰、赵伯驹、赵孟頫)以暨元四大家皆得心印,非但肖其形似,兼能抉其精髓,不待标记,即知为某家笔意。”《花溪渔隐图》为纸本设色,元代王蒙作,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渔隐”作为绘画题材始于唐代。唐代诗人张志和隐而不仕,以一叶扁舟垂纶捕鱼为乐,自号“烟波钓徒”。他创作了《渔父词》和《渔隐图》,从此这一题材便经久不衰。各个时代所追求的归隐意味是不同的。在元代,面对蒙古政权的高压统治,没有政治出路的汉族文人纷纷避世隐遁,所以在他们创作的《渔隐图》中“隐逸”的意味强烈。到了明代,文人可通过科举制度走上仕途,他们所描绘的《渔隐图》中出世隐逸的思想被大大淡化,却加强了对现实社会的描写,这是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王鉴(1598—1677年),字玄照,后改字元照、圆照、元炤,号湘碧,自称染香庵主,太仓(今属江苏省)人,因明末曾官廉州知府,故人们常以“王廉州”称之。擅绘山水,宗法五代董源及以黄公望为首的“元四家”,皴法细密,墨色浓润,以仿古功力深厚而备受人们称道。与同时代的山水画家王时敏、王翚、王原祁合称“四王”,他们在清初画坛上形成了极强的复古势力,进一步规范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技法和程式,同时,也阻碍了中国山水画的进一步发展。有《染香庵集》、《染香庵画跋》传世。惠崇(?—1017年),北宋画家、诗人、僧人。工画鹅雁鹭鸶,寒汀远渚,世称“惠崇小景”。其画属南方山水画派支流,意境虚和萧散,独创新风,但不为时人所重。

根据记忆、不看原作的临摹方法。

王时敏(1592—1680年),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江苏太仓人。其祖父是明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王锡爵,父亲是明翰林编修王衡。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举进士,崇祯初以荫仕至太常寺卿,崇祯十三年(1640年)辞官隐居,入清不仕。工隶书,善画山水,以元黄公望、倪瓒为宗,又受董其昌影响。他极力主张恢复古法,反对自出新意,是清初画坛正统派的领袖,后世称“娄东派”,与王鉴、王石谷、王原祁合称“四王”,位列“清初四王”之首,在当时有很大影响。

赵令穰,字大年,汴京(今河南开封)人,宋宗室。北宋画家。幼好读书,刻意追摹王维、李思训、韦偃等名家画迹。擅画设色平远小景,多写陂湖、水村、烟林、凫雁,风格近似惠崇,优雅清丽,名重一时。兼能墨竹、禽鸟,思致殊佳。

赵伯驹(生卒不详),宋代画家,字千里,宋宗室。主要活动在12世纪中前期。工山水、花果、翎毛、楼台,青绿山水尤善。他将水墨山水的趣味与技法融入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大青绿画法中,形成了一种介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间的“精工之极,又有士气”的风格。

赵孟頫(音fǔ)(1254—1322年),元代画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宗室,14岁时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入元出仕,曾任翰林侍读学士、荣禄大夫等职,卒赠魏国公,谥文敏。他对诗文音律无所不通,书画造诣极为精深,乃元代的画坛领袖。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他倡导复古,强调“书画同源”,主张师法自然。书法钟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赵构以及历代诸家,篆、隶、真、草各臻神妙。其绘画、书风和书学主张对当代及后世影响巨大而深远。

文章标签: 山水 画家 王鉴 画坛 设色

猜你喜欢

仿范宽山水(立轴)
仿古山水八开-内题签
仿梅道人山水图
富春山居图
湘碧居士仿古册
仿惠崇笔意扇面
仿宋元山水图册
仿赵孟頫山水轴
关山秋霁图
观音
杜甫谒玄元皇帝庙诗
林亭清话图
长松五鹿轴
临溪水阁图
兰亭图
射杨图
三友百禽图
雪景山水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