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图》轴,清,弘仁绘,纸本,墨笔,纵99.1厘米,横58.3厘米。本幅是作者送友人汪尧德的写生之作。汪尧德(1620—1685年),字子陶,号陶庵、子翁居士,歙县潜口人(见《康熙歙县志》)。早年客居松江,与董其昌、陈继儒等文人交往。晚年家居30年,以书画自娱。此图是弘仁与友人罗逸(字远游,歙县人)游黄山经过潜口时所绘汪尧德隐居之所。其屋舍傍山而筑,临溪而建,一片离尘幽美之景。作者以折带皴和干笔渴墨表现山石,得徽地清幽冷峻的山林之美;以苍劲整洁的线条勾出柳丝,得生机盎然之趣。其洗练简逸的笔墨与汪氏简朴的居所相得益彰,映衬出汪氏志在清高自守、乐在林泉云游的脱俗之气。款署:“渐江学者为子翁居士作陶庵图。”钤“弘仁”朱文印、“渐江僧”白文印。画幅上方有罗逸题七律一首,款署:“八十五老友罗逸为子陶先生题。”钤“罗逸之印”朱文印、“远游”白文印。鉴藏印有“礼耕堂”等二方。画右中部有篆书“庚子”二字。“庚子”是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作者时年51岁。弘仁(1610—1663年),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出家后释名弘仁,号渐江学人,又号无智、梅花古衲,安徽歙县人。明亡后入武夷山为僧,云游各地后回歙县,住西郊太平兴国寺和五明寺,常往来于黄山、白岳之间。善画山水,早年从学于孙无修,中年师萧云从。其画取法元代倪瓒、黄公望,构图洗练简逸,笔墨苍劲整洁,善用折带皴和干笔渴墨。他重视师法自然,善画黄山、武夷山诸景,传达山川之美,意境伟峻秀逸,“得黄山之真性情”,与石涛、梅清同成为“黄山画派”的代表人物。在安徽与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并称“海阳四家”,形成“新安派”。同时,与石涛、八大、髡残合称“清初四僧”。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清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陈继儒(1558—1639年),字仲醇,号眉公,又号糜公,华亭(今上海市)人。自幼颖悟,博学。终生不仕。工诗文,短翰小词皆有风致。擅绘水墨梅花、水仙、奇石等,与董其昌齐名。书法在苏、米之间。尤酷好东坡诗章文字,遇苏氏手迹、碑拓必刻意蒐求,集于《晚香堂帖》和《来仪堂帖》。编纂《松江府志》,著《眉公秘籍》、《妮古录》、《皇明书画史》。黄山,秦称黟山,唐天宝六年(747年)改今名。相传黄帝在此修身炼丹,故名黄山。现位于安徽歙县、太平、修宁、黟县间,方圆250公里,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也是世界知名的游览胜地。山脉绵延三百余里,重峦叠嶂,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无愧“人间仙境”的美誉。此外,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名闻于世。1992年被列为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用以表现山石纹理的技法之一,状似折起的带子,故名,为倪瓒所创。
文章标签: 黄山 书画 歙县 笔墨

猜你喜欢

林泉春暮图轴
山水册11开
山水册12开
山水图卷
雨余柳色图.
芝昜东湖图卷
长林逍遥图
弘仁幽亭秀木图轴
弘仁南冈清韵图扇页
法界源流图
晴沙集影图
秋林观泉图卷
观泉图
石梁雨来亭图卷
蜀葵萱花图
敢荔图
高枝好鸟图
山水十开
0.13301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