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宜园二十八景图》卷,清,张若澄绘,绢本,设色,纵28.7厘米,横427.3厘米。

后幅有张若澄录乾隆帝《御制静宜园二十八景诗》,款署:“臣张若澄敬书。”钤“臣张若澄”、“载笔西清”2印。

此图描绘的是位于香山静宜园的28个景点。静宜园为乾隆时期营造,依凭山势,逶迤绵延,分成若干区域,步移景易,人造建筑与自然景致互相融合。二十八景各有小字榜题:勤政殿、丽瞩楼、绿云舫、虚朗斋、璎珞岩、翠微亭、青未了、驯鹿坡、蟾蜍峰、栖云楼、知乐濠、香山寺、听法松、来青轩、唳霜皋、香岩室、霞标磴、玉乳泉、绚秋林、雨香馆、晞阳阿、芙蓉坪、香雾窟、栖月崖、重翠崦、玉华岫、森玉笏、隔云钟。画家将界笔建筑和文人写意山水巧妙地结合,既符合文人画含蓄蕴藉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详尽地交待出每一处景点的位置布局。咸丰十年(1860年),静宜园被英法联军焚毁,此幅画卷再现了静宜园被烧毁前的胜境,成为今人研究静宜园的重要资料。图中的建筑和山水多以传统写意画法出之,这种画法是清代宫廷建筑画中另一种文人画法——“意笔楼阁”的表现形式。张若澄(生卒年不详,,清乾隆年间人),字镜坚,一字铄雪,号款花庐主人,桐城(今属安徽)人。乾隆十年(1745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擅长水墨山水、花卉。“西清”为清代宫内南书房的别称。由宝石、珍珠和贵重金属串联起来的环状物,古代南亚次大陆有地位的人们与我国古代贵族常佩带。在佛教造像里菩萨身上多披挂璎珞。

界笔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舟车画中描绘直线的工具。是一个圆形笔套,作画时将毛笔放在套里,只露出毫尖,然后将其靠在直尺上移动,毫尖露出的长短决定线条的粗细,这样画出的墨线就又匀又直了。

亦称“士夫画”,泛指中国古代社会中文人、士大夫创作的绘画,以区别于民间和宫廷绘画,在北宋经苏轼、文同等人倡导,遂大行其道。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标举“士气”,讲求笔墨情趣,强调神韵,并重视文学修养,对绘画中意境的表达以及水墨写意等技法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

文章标签: 建筑 静宜园 山水 张若澄 文人 写意 绘画 水墨 璎珞

猜你喜欢

燕山八景图琼岛春荫
张若澄兴安岭图轴
张若澄燕山八景图册
张若澄渔家乐事图卷
张若澄书画弘历拟古诗意册
清 张若澄 卢沟晓月
清 张若澄 居庸叠翠
清 张若澄 玉泉趵突
清 张若澄 琼岛春荫
花鸟草虫八开
柳塘双鹭图纸本
着色山水
西亭春艳图
设色鸲鹆双栖图
鸡鸣图
乾隆皇帝洗象图
书法扇面
林泉春暮图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