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呼与可图》卷,清,石涛绘,纸本,墨笔,纵40.2厘米。横518厘米。

正如本幅自题七言绝句:“老夫能使笔头憨,写竹犹如对客谈。十丈鱼罾

七寸管,搅翻风雨出莆龛。”钤“何可一日无此君”、“老涛”、“眼中出入吾老矣”、“痴绝”、“清湘老人”、“膏盲子济”印六方。卷首隶书自题“高呼与可”四字。

卷后录《东坡题文与可筼筜谷偃竹记》,记的是北宋画竹名家文同与苏轼诗画交酬的一段轶事。文同出守洋州时,一次寄诗苏轼,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苏轼笑称:“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文同无言以对,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苏轼却又机辩地答诗:“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空庭影许长。”文同击节叹服,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图》相赠,并说:“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一时传为艺坛佳话。元丰二年(1079年)文同辞世,苏轼悲痛失声,写下这篇《题文与可筼筜谷偃竹记》,怀念二人“亲厚无间”的感情。石涛于卷首自题“高呼与可”四字,一方面是表达敢于"血战古人"的艺术自信,更是藉此抒发自己难觅知己,悠然怀古的无限感慨。

此卷竹树纯以水墨写成,老竿新篁,或疏或密,纵横恣意,各尽其态。画家利用长卷的广度延展,在不经意中营造出一种起伏跌宕的流动性和张弛有度的节奏感,充分发挥了水与墨遣兴寄情的艺术效能。卷中山石以大笔侧锋扫出,落墨即是竹叶,不见复笔,干湿浓淡,笔墨纷披,于无法中有法。画面逸宕飞动,充满撼人的血性与真情,使观者似闻风雨之声。实践了画家“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的艺术主张。

1996年秋,故宫博物院以重金将这幅珍品从北京嘉德拍卖公司购回入藏。石涛(1642—约1718年),俗姓朱,明宗室靖江王朱赞仪十世孙,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明灭亡后,出家为僧,法名原济,字石涛,号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工于诗文,擅绘山水、兰竹、花草及人物。其笔情纵恣凝炼,独具创新,对扬州画派和近、现代中国画的影响极大。与清初画坛朱耷、髡残、弘仁合称“清四僧”,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针对画坛时弊提出诸多精辟见解。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人,历任秘阁校理和陵州、洋州知州等职,元丰初出知湖州,未到任而死,故世称“文湖州”。工诗、词、书、画,苏轼称他为四绝。功画墨竹,主张画竹必先“胸有成竹”,对后世创作构思有积极影响。后学者众多,有“湖州竹派”之称。有《丹渊集》。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次子。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熙宁时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对王安石所行新政有异见,上书神宗,遂被贬谪黄州。元祐间复起用,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绍圣四年(1097年),党争又起,再谪惠州、儋州,最后北还,病殁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风格独具。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擅长行书、楷书,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家数。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为湖州竹派之一。传说他画竹干从地直起至顶,并不分节绘写。尝在试院,兴到无墨,遂用朱笔写竹,后人竟效,称为“朱竹”。能作枯木、怪石、佛像,出笔奇古。论画力主“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并提出“士夫画”(即文人画)之说。传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传世绘画有《古木怪石图》卷、《枯木竹石图》卷(与文同《墨竹图》卷合卷),现藏上海博物馆。著有《东坡七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等。

猜你喜欢

十六阿罗应真图卷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
对菊图
风竹图
古木垂荫图
花卉册十帧
花卉山水册页12开
花鸟图册12开
江山胜揽
临米芾方圆庵记
仿古山水册6张 山水图
荷花鸳鸯图
雪景山水轴
仿古山水册
花鸟精品册 15张
达摩祖图卷
临溪水阁图
三顾草庐图
0.11184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