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72厘米,横:64厘米。马衡捐赠。

此为乾隆年刻黄小松跋后较早拓本。

“朱君长”一石隶书三字,由黄易发现并移至济宁州学,翁方纲等人刻跋,无年代,诸多跋语定为汉代。虽只三字,但字形无拘无束,确立了自己的特有风采,评者认为颇类曲阜两《坟坛》笔意。在碑学大盛之时,“朱君长”的独特神韵,使人耳目一新,备受时人推崇。翁方纲云:“此三字不著时代,然真汉隶也,以书势自定时代耳。”方朔云:“结构淳古,风神飘逸,隶中佳品。”石现藏山东济宁博物馆汉碑室。

黄易《小蓬莱阁金石目》著录。马衡(1881—1955年),字叔平,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工八分书,喜刻印,尤喜蓄青田石章,收藏书画碑版甚富。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门学考古研究室主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主持过燕下都等地的考古发掘和调查工作。对秦石鼓、汉魏石经及古代度量衡等方面的研究颇有贡献。著有《汉石经集存》、《凡将斋金石论丛》等。1928年辑自刻印成《凡将斋印存》二册。《广印人传》有载。即朱缨,字清甫,号小松,江苏嘉定人。明代竹刻名家,为竹刻家朱鹤之子。约活跃于明万历、天启年间。工小篆、行草,亦擅绘画。刻竹继承其父章法,而有出蓝之誉。好刻神仙佛像、山水人物等。

黄易(1744—1802年),书画家、篆刻家,字大易,号小松,又号秋庵主,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监生,官山东兖州府、济宁运河同知。他的绘画笔墨流畅,潇洒隽永,以山水和花卉为题材的作品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平。书法则以隶书擅长。作为著名篆刻家丁敬的学生,他经过努力学习与刻苦钻研,并广泛借鉴书法、碑刻中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工稳生动的篆刻风格,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美誉。黄易一生致力于金石碑版的研究,曾经四处寻访存世的残碣断碑,并加以较为全面系统的整理与著录,对我国传统金石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与众不同的是,他亲自用画笔将每次寻访古碑的过程都完整的记录下来,绘制成许多作品,当时的艺术家们广为称颂。终年59岁。著有《丁黄印谱》、《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博学,富藏书,工诗文,长于考证金石。书法初学颜真卿,继学欧阳询,旁涉汉隶,自成一格,与刘墉、成亲王永瑆、铁保并称“乾隆四家”。著有《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等。方朔(生卒年不详),清代人,字小东,安徽怀宁人。官同知。长白花松岑、法可盦并重其才,延为上客。善骈文,工篆、隶书,学张迁碑及孔庙三碑。又能作细书,五寸之砚,一尺之笺,皆可缩写千余字汉碑一通。蓬莱,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之一,遍地生长着奇花异草,珍禽怪兽出没其间,还有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仙药,岛上的房屋都是用黄金白银建成的,光彩夺目。渤海之滨的山东省蓬莱,海面上有时会出现因光线折射而形成的“海市蜃楼”奇景,可能就是古人以为的仙岛。

猜你喜欢

堂谿典嵩高山请雨铭
东武侯王基断碑
孔谦墓碣
西岳华山庙碑
熹平断碑
曹全碑 沉树镛旧藏 本
孔子见老子画象
汉池阳令张君碑
汉石墙村食堂题字
“汉并天下”瓦当
汉琴亭国李夫人墓门题字
明代翻刻汉《夏承碑》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
鲁孔子庙碑
汉神仙及车马画像拓片
汉耿君表
朱龟碑
0.14651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