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庙堂碑》,唐代虞世南撰并书,相王李旦书额。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年)立。碑文楷书,35行,行64字。碑高400厘米,宽150厘米。碑文记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九年(626年)立孔子第33代孙孔德伦为褒圣侯及重修孔庙事。据传此碑仅在贞观年间拓得数十本赐近臣,旋经火,石毁。武周长安三年(703年),武后命相王李旦重刻并书碑额,后又遭火焚毁。现存重刻有二:一是宋初王彦超重刻,碑在陕西西安,俗称“陕本”、“陕西本”或“西庙堂”;一传为元至元年间重刻,碑在山东城武县,俗称“城武本”或“东庙堂”。前者字较肥,后者字较瘦。此拓本为北宋拓南宋库装本,白纸镶边剪裱本,浓墨精拓。共17开半,每半开纵28.5厘米,横16.3厘米。末行“帝德儒风永宣金石”未泐。有觉庵题签,包世臣、孙星衍、宋葆淳、陈其锟等跋6段,姚鼐、赵怀玉、吴荣光、张维屏等观款6段,钤“顺治三年七月初二日钦赐大学士臣宋权恭记”、“权”、“衷牧甫”、“包氏平生秘玩”、“世臣学古”、“怀玉私印”等印31方。《孔子庙堂碑》书法用笔俊朗圆腴,字形稍长,尤显秀丽,横平竖直,笔势舒展,一派平和中正之气。此碑书法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重视,称之为虞书妙品,唐楷杰作,楷法极则。明初张绅评此碑:“字画之妙独能与钟、王并架,于数千载之间使人则之重之又莫能及之也。”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赵明诚《金石录》,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等书著录。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儒家之祖。初仕于鲁,为司寇,摄行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四方。归鲁,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有弟子3000人,身通六艺者72人。虞世南(558—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精书法,为唐太宗的书法导师。擅真、行体,亲承智永传授,继承二王传统。真书体方笔圆,外柔内刚,笔致圆融遒丽;行书遒媚不凡,筋力稍宽。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家”。

李旦(662-716年),初名旭轮,高宗第八子,庙号睿宗。好学通训诂,书法正体,不尚浮华,工草隶书。所书大相国寺碑额为一绝。卒年55岁。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代君主,627至649年在位,在位期间国力强盛。

李渊(566-635年),即唐高祖,唐朝第一位皇帝。贵族出身,世袭唐国公,大业末年任太原留守,在各路起义队伍即将推翻隋朝之际,起兵反隋,率兵攻占长安,建立唐朝。在位9年,后传位李世民,自称太上皇。唐朝高祖李渊即位后所使用的年号,也是唐朝第一个年号,共九年,始于公元618年,止于公元626年。元朝年号。共有两个:一为元世祖忽必烈年号(1264--1294年),一为元惠宗妥欢帖睦尔年号(1335--1340年),属丙子年的为元惠宗年号,故至元二年应为1336年。包世臣(1775—1855年),字诚伯,号慎伯,晚号倦翁,安徽泾县人。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举人,官江西新喻知县。邓石如弟子,得邓派真传。书法、篆刻为当世所推服。中年书从颜、欧入手,转及苏、董,后肆力于北魏,晚习二王,遂成绝业。对咸丰、同治间的书风颇有影响。间亦作画,卒年81岁。著《清朝书品》、《安吴四种》。《艺舟双楫》为《安吴四种》之一,对于北碑的盛行,此书起到了鼓吹和推动的作用。孙星衍(1753—1818年),字伯渊,一字季逑,号渊如,阳湖(今江苏常州)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榜眼,嘉庆十年(1805年)授山东登青莱道。最精诗文,名著海外,与洪亮吉齐名,并称孙洪。深究经史文字音训之学,精研金石碑版,工篆、隶、刻印。校刻古书最精。有《平津馆读碑记》、《寰宇访碑录》、《续古文苑》等著作。陈其锟(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清嘉靖、道光年间,字吾山,号棠溪,广东番禺人。道光六年(1826年)进士,以知县用,改礼部主事。遭父母之丧,归里不复出。主讲于羊城书院近30年。曾创议设义仓,嘉惠贫民。精鉴古,诗文、词皆博。工书法,直逼欧阳率更。有《陈礼部文集》及诗集等。姚鼐(1731—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古,号惜抱居士,安徽桐城人。清乾隆癸未进士,散馆主亊,迁礼部郎中告归,主讲钟山书院等。晚而工书。有《惜抱轩全集》、《水经注》、《三传补注》等著作。吴荣光(1773—1843年),字伯荣,号荷屋、拜经老人,广东南海人。官至湖南巡抚。能诗文,精鉴赏,收藏书画字帖甚多。著有《辛丑销夏记》、《筠清馆金石文字》、《帖镜》等。其中《辛丑销夏记》为著录书中精审之作,此书成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夏季,时值辛丑年,故为书名。全书对吴自藏或借观的法书、碑帖、绘画计146种进行了尺寸标注、印章辨认、款识和题跋的抄录等项著录工作,其中对作品的真赝考证及记述作品的流传经过较为详赅,也最为重要。张维屏(1780—1859年),字子述,号南山,自号珠海老渔,因性爱松,又号松心子,广东番禺人。清道光壬午进士,少有才名,官黄梅、广济知县,改同知,权南康知府,以风雅饰吏治,以惠绩称。善诗工书。有《松心日录》、《松轩随笔》、《老渔闲话》等著作。官名,唐始设,宋设置渐广。明太祖废丞相,以大学士充顾问,至明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起草政令,批答奏章,官品虽低却握宰相之权。清代大学士的品级提高了,职任反而不重要了。乾隆十年(1745年)后大学士专以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文渊、体仁、东阁)入衔,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名,均为文臣最高的官位。张绅(生卒年不详),字士行,号云门山樵,山东济南人,居吴中。工大小篆,善写墨竹。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政治家。以文章著称于世,为唐宋古文八家之一。主修《新唐书》和《新五代史》。书法字体新丽,神采秀发,自成一家。

孙承泽(1592—1676年),字耳北,一作耳伯,号北海,又号退谷,山东益都(今山东寿光县)人。明崇祯进士,官给事中。李自成克北京,任四川防御使。入清,官至吏部左侍郎。富收藏,精鉴别书画。著有《庚子消夏记》八卷,为其所藏书画的著录书。此书所录以题跋为详,间有议论与考证,鉴裁精审,评论独到,为学者所重。其常用鉴藏印记有“孙承泽印”、“退谷老人”、“北平孙氏砚山斋图书”、“北海孙氏珍藏书画印”、“长宜子孙”等。清代孙承泽撰,著录其家藏书画和石刻以及所见他人收藏的书画,共8卷,成书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
顾炎武(1613—1682年),初名绛,字宁人,号亭林,世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少年时参加“复社”的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后,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人民抗清起义。入清不仕,改名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等著作。

文章标签: 书法

猜你喜欢

宋篆书千字文序
宋拓三国范式碑
宋行书横匾拓片三件
宋拓澄清堂帖
宋拓唐皇甫诞碑
宋药继能墓志并盖拓片
宋拓东汉魏元丕碑
宋杨从仪墓碑拓片
宋拓唐虞恭公温彦博碑
宋拓唐云麾将军李秀碑
宋千字文
宋拓唐卫景武公李靖碑
宋阎光度墓志
宋拓南朝瘗鹤铭
王晓本兰亭
唐张逸墓志并盖拓片
宋拓神龙兰亭序
旧拓 北宋苏轼楷书四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