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鸿堂法书》又名《戏鸿堂帖》,为明代著名刻帖,全帖十六卷,是由董其昌选辑晋、唐、宋、元名家书迹及旧刻本镌成。帖名隶书书写“戏鸿堂法书一”等。首开有“翰林院国史编脩制诰讲读官董其昌审定”隶书一行,尾款署“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岁在癸卯人日华亭董氏勒成”二行。

董其昌是明代的书画大家,在他的一生中,除留下无数书画作品外,还致力于收藏前人的法书名作,《戏鸿堂法书》的辑刻就是他收藏活动的结晶。《戏鸿堂法书》的始刻时间无确切记载,据帖后年款,完成日期为万历三十一年。董其昌49岁时,由于董其昌极负盛名,此帖风行一时。据记载,《戏鸿堂法书》的原版为木刻,其后版损又重刻石版。石版20世纪40年代初期遭日本飞机轰炸而损坏,现存石133块,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虽然一些明、清学者认为《戏鸿堂法书》摹刻不精,但由于董其昌收藏颇富,该帖在收录的部分作品取材上有优胜处,使今日无传的帖文能够得以相见,这对于古帖研究有极其重要的帮助。

木版所拓拓本寥若晨星,石版拓本世有流传。由于此帖在明代曾盛行一时,当时就有翻刻本出现。明代石版拓本有几种:明代早期拓本、施氏“用大斋本”、王氏“横云山庄本”、沈氏“古倪园本”等。而本帖刻款则有楷书、篆书两种书体。

故宫博物院所藏明代拓本,半开尺寸纵29.3厘米,横14.6厘米,木面,十六册。十六册开数分别为:33开半、27开半、27开半、31开、26开半、26开、27开、26开半、25开、26开半、31开、23开半、28开半、23开半、23开、30开半。黑纸托裱,浓墨拓,经折装裱,木匣盛装。拓本上有清人李鸿裔署签。在帖中夹有一张无署名签条,言此本为方濬益旧藏。经考证当为石版的早期拓本。

拓本前附页有唐翰的题跋。本幅鉴藏印钤:“戴沧鄰”、“瞿西塘氏图书”、“沤波池馆”、“方濬益印”、“淡然居士”、“张旦印”、“希亮珍玩”、“平生真赏”等。

容庚《丛帖目》卷一收录了《戏鸿堂法书》帖目。近代欧阳辅的《集古求真》,现代启功《启功丛稿》、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王壮弘《帖学举要》等书都谈到《戏鸿堂法书》。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清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戏鸿堂法书》石版的原石曾归明人施叔灝所有,施氏得到石头后,因恐拓后装裱时混乱,造成装次失第,因此增刻木版目录。目录有红色和黑色二种,拓本前面装有红色印目者,得到世人的重视,人称“用大斋本”(但稍晚既有商贾为盈利而翻刻,配红目以假充真,乱人耳目)。施叔灝,华亭人,号用大斋主人。《戏鸿堂法书》的石版先落于施叔灝手,后易主归清人王鸿绪所有。王鸿绪号俨斋,又号横云山人。王氏对石整理、修缮,因卷一米芾《西园雅集图记》字小而且漫漶,故对其临写并重刻,将翻刻补于帖石之中,字较原刻略大,此本人称“横云山庄本”。《戏鸿堂法书》的石版后被北郭古倪园沈氏所得。其子沈恕(字正如,号屺云)对原石进行了整理,精工细拓,该拓世称“古倪园本”。浓墨拓,墨的颜色深浓,通常用扑拓手法完成。扑拓是用棉花包成的扑包,沾墨后打在拓纸上,接触纸面时,不滑动。棰拓多遍后,拓片可呈现出浓重的墨色,色泽均匀。图书从卷轴装演变到册页形式的一种过渡性装帧。其特点是把长幅卷子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书本形式,前后粘以封面。佛家经典多用此式。隋、唐以后,佛教大盛,翻译了很多经卷。佛徒诵读时舒卷不便,乃改为折叠成册的形式。凡经折装的书本也称“折本”。因奏折也用这种形式,故后来又有“折子本”的叫法。
李鸿裔(生卒年不详),字眉生,别号香岩,中江人。清咸丰年举人,官至江苏按察使,罢官后居苏州。工诗文,擅书法,著有《苏邻诗集》。题画标签,贴于包首靠近天杆处,用以题记书画家姓名、书画名称以及书画的年代等。其材料一般采用仿古色洒金宣或自染仿古宣,签条一般长度为由天杆边到上数第二个铜鼻处,宽度为长度的十分之一左右,也可按惊燕的宽度为准。将配好的签条贴在包首的上首,沿天杆离边约0.2cm处粘实。

文章标签: 法书 戏鸿堂 书画 石版 董其昌

猜你喜欢

文徵明 楷书明妃曲
多宝塔碑
明企公寿塔铭记拓片
明治十七年 正书出师表 刻本
明杨继盛隶书墨迹朱拓片
渤海藏真帖(八卷)
福田寺三门记
肃府刻淳化阁帖最初拓陈子励藏本十册
唐王守琦墓志拓片
代国长公主碑
初拓本唐崔敦礼碑
九成宫醴泉铭
景君碑
黄庭经兰亭册(颖上本)
明跋淳化帖后拓片三件
道因法师碑
麻姑仙坛记
明拓东汉史晨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