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石经《尚书》、《春秋》残碑,三国魏正始年间(204-249年)刻,墨拓,碑阳碑阴各一纸,裱为对屏。每屏纵245厘米,横110厘米。马衡先生捐赠品。

碑阳钤鉴藏印章:“光绪壬辰黄县丁氏干圃购得曹魏三体石经”、“凡将斋藏魏石经残字”、“马衡叔平”。另有马衡题:“魏正始石经尚书无逸、君奭残碑未断时拓本。十二年秋得于洛阳,翌年冬装成。此石今已凿而为二,损君奭篇题一行六字,及前一行七字,后一行十一字。”王国维题跋:“千载何人知拓墨,二经全帙溯萧梁。开元零落十三纸,皇祐丛残百数行。岂谓风流仍正始,直将眼福傲欧黄。尚余君奭篇题在,梅本渊源待细商。叔平四兄属题。观堂王国维。”

碑阴马衡题:“魏三体石经春秋僖公、文公残碑。今凿损第十六行二十六字,及前一行四字、后一行十七字。”另有民国十四年(1925年)春马衡跋:“此碑正面刻尚书无逸、君奭三十四行;阴刻春秋僖公、文公三十二行。十一年冬出于洛阳城东卅里之朱圪垱村。出土时拓工赵道传拓十二本,次日即为村人白姓者凿成二石。此为初拓十二本之一,余三至洛阳始求得之。其后又出此碑之残字数石,今悉依其原有行次补于阙处。尚书……补三石,春秋……补五石。其尚书‘嗣前’等字一石则黄县丁氏旧藏,廿年前出土者也。此本在今日可称为此碑之足本矣。他日更有所出,当续补之。”

民国十八年(1929年)三月马衡再跋:“此本既装成,又得残石拓本甚多。其可确知为此碑之碎块者……凡十六石。皆依其次第补装之。盖装成以后,先后补字已三次矣。”

据马衡先生题跋可知,这块魏三体石经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在洛阳出土后的第二天就被凿成了两段,因此未断时的原拓本更显珍贵,而马衡先生三赴洛阳才求得此本。此石碑阳刻有《尚书》的《无逸》篇结束与《君奭》篇开头的部分文字,碑阴刻的是《春秋》中《僖公》、《文公》部分文字。但在此拓本上,除大块残石外,马衡先生还将搜集到的多块细小残石拓本考订其文字先后位置,尽量地拼合复原裱在轴上,可谓极费苦心。一为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即《书经》,内容为商、西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及春秋、战国时期根据远古材料加工编成的虞、夏史事。
一为官名,始于战国,西汉时尚书的地位逐渐重要,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尚书为三省之一,宋以后,行政全归尚书省掌管。明代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等于国务大臣,清代沿袭明制。

《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整理而成,以鲁国事为主,兼涉列国。《春秋》所述的历史时间跨度为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其文字简单,长不过40多字,短的只有一个字,故后来许多人为之作注,汉代以前主要有《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宋代胡安国的《春秋传》在明清两代影响也很大,成为明及清乾隆以前士子必读之书。马衡(1881—1955年),字叔平,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工八分书,喜刻印,尤喜蓄青田石章,收藏书画碑版甚富。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门学考古研究室主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主持过燕下都等地的考古发掘和调查工作。对秦石鼓、汉魏石经及古代度量衡等方面的研究颇有贡献。著有《汉石经集存》、《凡将斋金石论丛》等。1928年辑自刻印成《凡将斋印存》二册。《广印人传》有载。马衡之室名斋号。王国维(1877—1927年),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近代著名学者。早年结识清末学部参事罗振玉,就读于东方文学社。1901年赴日本留学,翌年回国,任南通苏州等地方学堂习。后至北京任学部图书局协修。从事中国戏曲和词曲研究。辛亥革命后避居日本,继又回国从事考订中国古代史料、古文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等工作。1922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1927年2月,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生平著作62种,主要收在《海宁王静安先生遗文》一书中。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使用的年号,共29年,始于公元713年,止于公元741年。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

文章标签: 春秋 尚书 马衡

猜你喜欢

汉益延寿虎纹砖拓本
隆中诗、诸葛亮刻像、苏轼赤壁赋等石刻
北魏太和廿年徽彦等造像拓本
清李行书五言联
近拓南朝周文有大庄严寺造像
汉画像砖轴
黄庭坚书帖一套四张
西汉侯小子断碑
南宋嘉定十二年灵泉县砖拓本
四言诗扇面 做成品前
绿绮台琴
汉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狩猎纹砖拓片一张
画像石
汉肥致碑
兴善寺三藏和尚碑
百寿图碑
伪隋太原王夫人墓志铭拓本石印本
岳麓书院学规